2015年2月7日 星期六

心態與社會的財富

記得1980年代,剛到美國亞利桑那州讀書,該州的人很保守。很特別的一點是,在任何地方,只要穿過門,前面的過客總是幫你抓著門或頂著門,讓你也可以方便的通過,極少有人會只顧自己進入,任門關上,不管後面的人方不方便。剛開始,認為他們是客氣,後來發覺這是他們的習慣。

或者經過一個走廊,看到有人擋到路,他們會禮貌的說『抱歉借過(excuse me)』佔到路的人也會回說『對不起(Oh,I'm sorry)』或者『應該的(sure)』。這是文化的一部分。數十年過了,近年來用語的口氣,越來越少客氣的含意,聽來只像『借過』,聽到的人,只是挪挪屁股,話也省了。有時甚至連說excuse me的口氣也變了,已經不是『抱歉』,而是『你沒長眼睛(看到我要過)?』人的心念改變,文化上的習慣也會跟著變調。

這種變化,不討論對能量上的影響是甚麼,直接的可以看到三十年來,美國社會從富有轉為貧窮的方向。為何?

有時候我們專注於該做甚麼久了,
腦子就漸漸對為什麼要這麼做開始模糊,
然後反而懷疑為何要這麼做。

靈性修行有個重點,就是起心動念。MCKS說:你所冥想的成為你的世界。但是,這不只影響個人的內在,它也延伸到外境真實的改變。這改變,是透過所謂的漣漪效應(雖然心理學家康尼提出時,是來描述負面的影響),讓善意傳遞到每個人的心裡,讓自己的內心能重新被提醒,習慣的背後原本心意是甚麼。讓集體意識(文化)能再度重建。所以,聖者的語言,含意很深刻,不只是為了個人的行為或利益,背後是為了整體人類的轉化。

...無疑的,一條毛毯或一頓飯並不會消除他們的貧困或結束世界饑餓的問題,
但它所培養的態度,能於長遠帶來效果。
——大寶法王

如果你無法幫助上百的人,那麼幫助一個也可以。
—— 泰瑞莎修女

重點不是你做甚麼,而是你做的時候,心裏在想甚麼?練武功也是一樣,不是手腳在畫甚麼,而是心法是什麼。古人也說:『行家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心念是一切的起點。心念如一滴入池子的水滴,它激起漣漪。而池子是靈域空間的某個層次(次元),可以想見,你的心念品質,決定你活在哪一個世界裡。(有人稱之為平行宇宙觀念,是對的,但通常會錯意)

善行與生活的經濟面
大寶法王與泰瑞莎修女所提的態度,是古人說的『勿因善小而不為』的態度。態度決定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如果,人們的起心動念有單純的幫助心,就能對很微小的事情有警覺,並能在當下給予幫助。這小幫助的態度會造成漣漪效應,有可能遍及社會多數的人們,這對社會的獲益是深遠的。就如大寶法王說的:『它所培養的態度,能於長遠帶來效果。』是甚麼效果呢?

  1. 即時的救援,幫人遠離危險
  2. 即時的幫助,減少他人身體傷害,減少財物損失
  3. 將自己的環境管理好,避免他人進入時受傷
  4. 提醒別人遺忘的東西,減少人們的損失
  5. 順手幫忙,給人方便
  6. 不隨地丟棄,幫忙清理公眾的環境,例如順手撿拾路上的垃圾
  7. 小心使用公用的設備和東西,避免破壞或汙染
  8. 注意自己的周邊,不要造成對他人的不便或干擾
  9. 等等...
個人善意對社會的影響
這些小的例子所代表的,是一個人的心輪發展多少,他是否能稍為的犧牲自己一點時間,力氣或注意力,就可以避免許多額外的花費,很多這些花費,到最後是透過稅收和政府的彌補來達成,直接的影響是提高稅收,或政府背債將利息轉嫁到所有的市民或國民身上。所以善意的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財富(少賦稅),也間接地影響一個國家的財富(少欠債),不至於浪費大量金錢在人們的惡習、冷漠和不在乎的影響。在被動的層面,善心的風俗少了,就會鼓舞惡念的勢力成長,因為多數人開始冷漠,社會花費在防杜或善後惡行的成本就越來越高,相對的,能量的移轉,財富也會移轉,惡勢力控制金錢的力量也就越大。

對個人財富的影響
對個人而言,自己的心輪發展,會對周圍的人事物自然的產生感應力量(或稱為察覺力),自己可以避免對他人造成不便,或甚至造成他人損失、受傷。反面的情況下,自己就要付出相當多的時間與金錢再加上情緒波動來平復問題,這也是被動的對自己財富能力與安全造成災難性的影響。

善意的人,心輪比較強大,他多數的時間,不會斤斤計較別人的態度、想法、觀念、作為。他的心情多數時間是平和的,他的情緒比較好,看事情比較客觀,可以看到比較廣的層面,分析或做決定時,考慮會比較周全一點,犯錯或傷害到別人的機率較小,自己受到傷害的後果也比較輕微。所以他的經濟成面受到衝擊的可能低。

社會心態的影響力
社會上多數人的心念會聚集形成社會心態(這是一種能量場)。社會心態的力量通常大過個人的意識力量,除非一個人的冠輪足夠強大,可以收取大量的靈魂能量,那麼他就比較容易擺脫社會心態的影響,比較有個人的獨立力量。由於大多數人身體的靈魂能量不是很多,擺脫不了社會心態的影響力量,就沒有甚麼自主的觀念。因此只要觀察一個社會的心態,就可以大約知道這個社會的命運,一如個人心態所造成的情況一樣。

如果一個社會可以平和的容納不同意見的表達和溝通,這個社會的心態比較開放,因為這社會是由多數是善意的人組成。一個有善意的聽者,會以善的態度去反應,尊重對方,也會有效的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不去刻意傷害或貶低對方來彰顯自己。沒有負面的情緒干擾,人們容易溝通並找到合作的可能性。因為善意帶來信任,信任是合作的基礎。缺乏善意的社會,聽到的是情緒性的攻擊和沒有目的性的攪和。這只能帶領社會到達沒有共同目標的境地。最終,社會的共同心態成型:『只要摧毀對方就天下太平。』如此,受災的是全體。並且要付出更多的錢來彌補。貧窮衰微是必然的結局。如果不去彌補,貧富的差距就更大。

在有限的時空裡,人類並不容易關聯自己的心態會造成甚麼後果。這也許是為何人們需要常常回顧聖者的話語,他們反覆的說了幾千年,是否真的有道理在其中?所以還存在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