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

洞察力

看到一位學員在FB上的圖,想到另一位朋友傳來的故事,和網路上的一則故事。表面上,也許看來沒有大的關係,內裡是貫穿在同一個精神下 -- 是修行的方式與精神。


先說這位學員所登的內容。
MCKS:『世界和平的關鍵是教導人們為自己著想,並且懂得洞察所聞』

表面上,似乎是說,人要為自己想,自私點,聰明點,不要隨便聽就相信。那麼這世界就有機會和平。

MCKS 這麼說是甚麼意思?

兩則故事:
被稱為美國之父的富蘭克林,年輕時曾去拜訪一位前輩。年輕氣盛的他,挺胸昂首邁著大步,進門時腦門撞在門框上。

迎接他的前輩見此,笑笑 說:『很疼嗎?可是這將是你今天來訪的最大收穫。一個人活在世上,就必須時刻記住低頭。』

無獨有偶,有人問過蘇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學問的人,那麼你說天與地之間的高度是多少?』
蘇格拉底毫不遲疑地 說:『三尺!』
那人不以為然:『我們每個人都五尺高,天與地之間只有三尺,那不是戳破蒼穹 ?』
蘇格拉底笑著 說:『所以,凡是高度超過三尺的人,要長立於天地之間,就要懂得低頭。』

看完這兩則故事,通常覺得它們是說,人要懂得謙虛。不要自滿。

釋迦摩尼曾這麼說
我們都知道,佛祖在菩提樹下悟道後的第一句話:「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

MCKS、富蘭克林、蘇格拉底、佛陀,這幾則都在說同一件事,只是角度不同。

人一旦自滿,就不再質問自己,再也看不見自己的問題,反而看到的都是別人的問題。現象上,如佛陀所說的,一旦執著於妄想,就離智慧越來越遠,這是放不下「自以為是」,將自己裝得滿滿的,一個也放不下。一個人就無法從自己這個角度外,去看到其他359個角度的未知境(或自以為已知境)。自己這 1 度就是妄想。如果這個世界的人們都能破除自己的妄想(謙虛的質問自己),有洞察的能力,就不致於依靠在某些很聰明的人給的「半真半假」的託詞(隱藏著他的私心),也不會盲目的被他人慫恿去完成別人的私心,落得自己是為何犧牲了都不清楚,還以為這半真半假的願景、拯救、真理就是自己的一切,而充滿熱血。於是,會失去自我利益的考量,盲目的加入別人的戰爭可能。

所以,MCKS說要教導人們為自己著想,意思是說,不要忘了自己和他人是全然不同的,要清楚自己是甚麼,不要被別人迷惑,也不要被自己迷惑。當然,真理有很多的層次,在能量的層次,他指的是眉心輪,以及眉心輪的使命。

謙虛是一種能力,不只是美德。能謙虛,那他的雙耳,雙眼會擦得亮晶晶的,能玲聽人們的訊息,也能很清晰的讀到他們表象訊息下的真正意思。這不是很容易的能力,自己心中必須沒有噪音,沒有迷糊,沒以執著、沒有偏見,才能洞見這個世界紛亂的表象下,真實的情景,並不為所動,沒有批評,沒有喜惡,只是純粹的知。是透過修行上的「覺知」所衍生的一個能力。這個能力是智慧,它在我們這個時空世界裡顯化為洞察力。

洞察,在被動的層面,你不易掉入黑暗中;在主動的層面,你能綻放光明,驅走黑暗 -- 自己的黑暗面。你將看見一般人看不見的層面。

洞察力的另一個名字叫理解力或同理心。也是一個人能寬恕、憐憫、慈悲的同一個力量。所以慈悲與智慧是同一件事情,能寬恕是因為此人有無比的勇氣與很好的智慧。

MCKS曾說『修行不是表現得緩步慢行,輕聲細語,若有所思。修行如同一個戰士在戰場上,在嚴厲的測試下,稍不留意,就會面對危機。』願所有的學員們能受到他的祝福,學得堅強、寬容、慈悲、智慧、謙卑、敏銳、覺察一切,在蒼穹之下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同時間,也與所有一切合一,無我。

最後,引用網路上所見的一段話:

『自認為懷才不遇的人,往往看不到別人的優秀;憤世嫉俗的人,往往看不到世界的美好;只有敢於低頭並不斷否定自己的人,才能 夠不斷吸取教訓,才會為別人的成功而欣喜,為自己的善解人意而自得,才會在挫折面前心安理得 。』

2013年2月20日 星期三

很有啟發性的一則故事

一位學員寄來這則故事,讓我想到初學般尼克靜坐時對「覺知(awareness,感受意識投放所在)」的困惑,和對一些祈請(祈禱)方式的疑問。過程的確是在信與不信間徘徊,都有偏見與比較。

在這個文明歷史中,不可侵犯的奉獻宗教神權文化曾經受到唯物的科學精神所質問。宗教式微了,科學崛起。在後二十世紀,科學文化也成了奉獻的宗教廟堂,不可侵犯。如今新興的人文與靈性伴隨著量子物理來到機械式的唯物科學廟堂前,質問真理。

按照目前科學界的標準,可以用儀器重覆探測到的,才被認定是「存在」的。所有不可測的靈性經驗,都是人的幻覺、病症、自我催眠。那麼,不是每個人腦中有個無法測得,也沒有實體的「我」意識。「我」,這個靈性經驗應該也算是幻覺、病症了! 

人窮其一生,浮游在意念與情緒之海中,能否察覺我和這些意念、情緒,並不是一件事?這佛陀的故事,讓我們一再的想到幾個詞語:答案,偏見,存在,洞察,覺知,謙虛,悟性,寧靜,接受度,正確的方式接收。要獲得乾淨的知,正確無誤的知,它最大的阻礙是來自於自己的意念與情緒。 所以,佛陀面對三個問者,所給的只是光明,都在點亮他們所問的無知面。只有第三者,願意放下自己的意念與情緒的阻力,完整的沐浴在光中。

有一個很美的關於佛陀的故事……

某一天早上一個人問他:「有神嗎?」佛陀看著那個人,洞察了他的眼睛,然後說:「沒有,沒有神。」

就在當天下午,另外一個人問他說:「你對神的看法如何?有神嗎?」他再度看著那個人,並且洞察他的眼睛,然後說:「是的,有神。」

隨侍在佛陀身旁的阿南達覺得非常困惑,但是他一直都非常小心,不敢去干涉什麼,如果他有事要問佛陀,他會等到晚上別人都離開之後才問。

但是到了傍晚,太陽正在下山,第三個人跑來問幾乎是同一個問題,雖然問法有些不同,他說:「有些人相信神,有些人不相信神,我不知道我應該站在那一邊,請你幫助我。」

現在阿南達變得非常注意聽,看看佛陀要怎麼講,他在同一天之內給出了兩個非常矛盾的答案,現在第三個機會又出現了,照理說應該沒有第三個答案了,但是佛陀卻給他第三個答案。他什麼話都沒說,就只是閉起他的眼睛。那是一個很美的夜晚,小鳥已經棲息在樹上——佛陀當時是在一個芒果園裏——太陽已經下山了,因此涼風開始吹起。那個人看到佛陀閉著眼睛坐著,心裏想,或許這就是他的答案,所以他也閉起眼睛跟他在一起坐著。

過了一個小時,那個人張開他的眼睛向佛陀頂禮說:「你的慈悲很偉大,你已經給了我答案,我將永遠感激你!」阿南達簡直不能相信,因為佛陀一句話都沒說。

當那個人很滿意地離開,阿南達問佛陀說:「這太過份了!你也應該替我想一想,你真的會把我逼瘋,我快要崩潰了。第一個人來的時候,你說沒有神,第二個人來的時候,你說有神,而對第三個人你又沒有回答,但是那個奇怪的傢伙卻說他已經得到了答案,而且他非常滿意,也非常感激,他還向你頂禮,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佛陀說:「阿南達,你必須記住的第一件事就是:那些並不是你問的問題,那些答案也不是要給你的,為什麼你要這樣不必要地去顧慮別人的問題?首先要先解決你自己的問題。」

阿南達說:「你這樣說是對的,那些並不是我提出的問題,那些答案也不是要給我的,但是我要怎麼辦?我有耳朵,我聽到了,我不但聽到,而且我還看到,現在我的整個人都覺得很困惑,到底什麼才是對的?」

佛陀說:「什麼是對的?覺知才是對的。第一個人是一個有神論者,他想要我的支持,他已經相信神,他是帶著答案來的,他已經胸有成竹,他只是要來請求我的支持,好讓他能夠對別人說:"我是對的,甚至連佛陀都認為如此。"我必須否定他,只是為了要擾亂他的信念,因為信念並不是真知。第二個人是一個無神論者,他也是帶著一個既定的答案來,他已經認定沒有神,他想要我的支持來更加確立他的不相信神,好讓他能夠到處宣揚說我同意他。我必須告訴他說:"是的,神存在。"但我的目的是一樣的。」

「如果你能夠瞭解我的回答,那麼就不會有矛盾。我在打擾第一個人預先想好的信念,我也在打擾第二個人預設的不相信。相信是正向的,不相信是負向的,但這兩者是一樣的。他們兩個人都不是‘知者’,也不是謙虛的求道者,他們已經帶著一個偏見。”

「第三個人是一個謙虛的求道者,他沒有偏見,他已經敞開了他的心,他告訴我說:"有些人相信,有些人不相信,而我自己並不知道神是否存在,請你幫助我。" 我能給他的唯一幫助就是教給他一個寧靜覺知的功課,話語是沒有用的。當我閉起我的眼睛,他立刻瞭解那個暗示,他是一個悟性很高的人,他很敞開、很有接受性,因此他也跟著閉起他的眼睛。」

「當我更深入寧靜,當他變成了我的寧靜和我的‘在’的一部份,他也開始進入寧靜、進入覺知。當一個小時經過了,它似乎就好像只是過了幾分鐘,他並沒有接收到任何語言的回答,但是他接收到了真實的寧靜的回答:不要去管神,神存在或不存在是沒有關係的,重要的是寧靜是否存在,覺知是否存在。如果你很寧靜,而且很覺知,你本身就是一個佛。神並沒有離你很遠,或者你是一個頭腦,或者你就是一個神。在寧靜和覺知當中,頭腦會融解掉、會消失掉,然後將你的神性顯露給你。雖然我並沒有對他說什麼,但是他已經接收到了答案,而且是以非常正確的方式接收到它。」

人際關係的內在層面

真理是有多層次的。人際關係也不例外。一個人對人際關係的觀念與做法,與自己得生活、命運是息息相關的。

人際關係,不必限於人與人,人與有情眾生也是一樣。對人際關係的認知,是為了智性的發展,來改善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衝動,學習同理心,善待他人。獲利的是自己。對於大自然的法則不了解,而心生畏懼或恐慌,是對自己更不好的結果。事事以平常心待之,每個人依自己的力量與進程去走。透過犯錯、學習,必然越來越好。

在二月份的人際關係靜坐活動中,分享蔡國瑞大師在他的書本中的一小節,以一窺人際關係與健康的關係。

適當的人際關係(高級般尼克療癒法,第三章)
對待他人或對動物殘酷,是患有嚴重、痛苦疾病的主因。聖經(新約加拉太書6:7):「種什麼,得什麼」。這是法則。要是一個人不斷造成別人的痛苦,那他的收成就是患嚴重疾病來感受劇烈的痛楚。如果一個人不斷掠奪他人的東西(例如:收入,金錢或糧食),那他也會受到物質上的剝奪。這也能造成嚴重的肺疾,結果他必須大力的氣喘息才能(讓肉身)存活下去。受影響的身體會逐漸凋萎。它也會對財務造成不利的影響。


即使是先知也無法免於業報。當耶穌問說:「誰是施洗者約翰?」他的門徒們知道施洗者約翰就是先知依利亞(馬太福音17:12-13)。先知依利亞是一位很強大的預言家,當他比賽贏了異教的法師後,很不幸的依利亞在勝利下失去控制,下令人將這個異教法師處決(烈王紀上18:20-40)。同樣的希律王下令,將施洗者約翰的頭顱砍下(馬太福音14:8-11)。大致上我們都是人,而且會犯下許多錯。作者不是在批評施洗者約翰,而是用他的例子來展示業報法則的運作。

負面的業報能用以下方法中和:
  1. 學習所該學的教訓。
  2. 善用寬恕法則(Law of Forgiveness)。在原諒他人時,我們就被赦免。(馬太福音6:12,6:14-15)
  3. 善用慈悲法則(Law of Mercy)。對他人慈悲(富有同情心,助人,慈善,仁慈),慈悲也必將降臨我身。(馬太福音5:7)。
對別人表示慈悲,避免殘酷,是獲得健康、幸福快樂和避免病痛的主要關鍵。

2013年2月16日 星期六

文字、符號與能量

生活環境中,常常會碰到一些符號、圖騰、標誌、文字等等,這些圖形在能量上是有意義的。圖形能產生能量,其來源有幾種可能:a)圖形本身的幾何形狀所造成,b)圖形與某個能量相連結,c)圖形的比例符合大自然的常數(例如黃金比例),d)其他。由於常常有人拿一些圖騰來問它們是否有能量,能做甚麼用。這些圖騰設計與目的各異,有時候兩個圖形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有時候圖形雖有變化,但是仍然保持能量。這是為何?另外,不要輕易相信別人所言(包括這篇文章在內)或書本上對某些圖形或圖騰的詮釋。多數的圖騰、符號都有多層次的意義(真實面)。如果能探測能量,比較不會被人誤導。還是一句話,要事事自己論證、體驗。在看不見的世界,不要盲從,雙盲之下的認知,有可能成了隨機亂數的學習,不容易獲得益處。

本文舉幾個實際的符號例子來探討一下。

台大校長李嗣涔教授的實驗
幾年前看過台大校長李嗣涔教授所著的書「難以置信-科學家探尋神祕信息場」,裡面記錄李教授所做的耳朵識字實驗。大致上是將寫好的字或符號(在紙上)揉成紙團,讓實驗中的小孩子用耳朵去「看」紙上的字或符號。開始這個實驗的目的是在證實某些小孩有特異功能。逐漸,這個實驗的方向變成:藉由字或符號去連結能量場上的訊息。有些類似靈媒的溝通方式。該研究記錄詳細且嚴謹。是佐證能量場訊息存在的重要文獻之一。

在這個實驗中,李教授對「佛」這個字特別有興趣。也發現藉由這個字,可以延伸到能量場的通道。可以連結到不同的神佛,並進行溝通。也證實了文字,並非只是白紙黑字的筆劃而已,某些特殊的字可以連結到另一個時空,並獲的訊息或能量。同時,相似的字形並不能創造相同的結果,例如,李教授用「彿、弗、拂」等字就沒有這奇妙的訊息場連結效果。所以,字形不是連結的主因。那麼,是甚麼在主因?是它所代表的能量,這代表性的起始(Initiating)才是重點所在。下面會進一步提示。

佛經所翻譯的梵咒 -- 在能量上的考量
般尼克療癒可以用其探測的技術,從能量品質觀點來解答一些人們對文字或圖形的疑惑。這裡舉個例子:
  1. 佛教經典自古以「唵」來翻譯梵文「ॐ」。
  2. 查字典「唵」唸「ㄢˇ」。
  3. 梵文「ॐ」的音是OM。
  4. 考證古漢音的「唵」是發OM的聲音。
因為時代的變遷,語音會受到人們口傳的變改。於是現代有人將經文裡「唵」字改成「嗡(ㄨㄥ或ONG)」字。這就會造成一個困擾,是應該保持文字的原來樣子,還是應該以口語的音為準。任何一個方式都可以說出一堆的理由,但這些理由的最終判定只有一個標準:那一個可以呈現原來的能量強度。

個人的實驗結果是如此。在印刷上,「ॐ」還是要採用「唵」才有能量,而且能量相當。但是,這還沒結束,如果唸經文時,將「唵」唸成「ㄢˇ」或「ㄢ」能量上立即下降。「唵」還是要唸古音OM,也不能唸成「ㄨㄥ(ONG)」的音。

有人也許會說,大家都這麼唸,我也跟著唸會有錯嗎?有些事情,積非也不能成是。所以,任何事情,最好要考證。唐玄奘大師花數十年背著佛經回國,可能沒有人比他更慎重翻譯佛經一事,他如果用某個字,應當是多方考量,他也發明許多新字來應付翻譯上的精準度。我們幾乎可以確定,玄奘應該懂得能量這回事。

某人背負使命去執行某些工作,在能量上可能是有其機緣成熟的原因。也許可以了解,為何有些古代的文字和圖騰會帶有力量的原因所在。值得我們這一代的人三思。並非新的就是對的。

這也許為何佛經上有提到,經文內容即使有錯字也不得修改。這不是食古不化的意思。這是與經文符號的原始能量以及世代壘成能量有關。有時,錯字也有其目的性。只是一般人並不了解其內在的函意而已。所以,隨意更改並不能得到連結該能量的目的。

另一個字音被改的例子 -- 佛
我們再回到李教授實驗時最喜歡用的「佛」這個字。字典上標注它的聲音為「ㄈㄛˊ」。但古時後,它的發音是「bud(ㄅㄨㄉ)」。如果你懂台語,用台語唸「佛」就是正確的發音(台語或閩南語保留較多的古音)。因為,當初翻譯梵文時,佛字的古音與梵語Buddha(佛的意思)的第一個音「bud」相似,所以也就用該字代表。在能量上探測,唸經時,如果用「bud(ㄅㄨㄉ)」的音唸,是比較有力量的多。但是不知何時開始,它已經改唸成「ㄈㄛˊ」的音,大家也就用此音讀佛經,而不再去論證。然而,反觀歐美,他們現在才開始大量接觸佛教文物,他們唸的是梵音Buddha。可以確定一點的是,他們讀的雖是英文本,但是念梵咒時,他們與能量連結的比較強。如果以能量探測來比較,唸「佛」字,最強的是Buddha,次強的是「bud(ㄅㄨㄉ)」,再次的是「ㄈㄛˊ」的音。但是,不要混淆了,在白紙黑字上,「佛」字的能量與Buddha是同等的。在一個人有限的修行歲月裡,用甚麼音讀,能拿到多少的永恆力量,是看自己的決定。這裡只提供參考,請自己實證一下。

當今的佛經內容,多用注音符號標注,如今滄海桑田,聲音不一定完全正確。尤其是佛經中「梵咒」的部分,最好是在注音符號之外再加注羅馬拼音,讓人們知道梵音的本來唸法。畢竟,佛教脫胎自印度教,佛經裡的梵咒是用印度梵音。

之所以花時間解釋這些,是要人們多想想,歷史的源頭能量,是它滋養後代的根源。有根的樹,枝葉繁茂,與時俱進。無根的樹,枝葉必然凋零散亂。個人的修行,須要靠自己的努力,不適合聽到甚麼,看到甚麼就照單全收。還記得在美國讀電腦時,老師常罵學生的一句話:「Garbage in Garbage out(垃圾進就垃圾出)」。凡事多認證,修行只數十年,如果能減少錯誤,就可以精進得快些。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