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7日 星期五

佛教公案 - 喫茶去

吃茶去
趙州和尚在河北趙縣的觀音院弘法傳道,遐邇修行僧雲集。有一天,一位禪僧遠道而來向趙州參學,趙州問他:
「你以前來過這裡沒有?」
「沒有來過。」
「是嗎,那麽吃茶去!」
轉而又來一位禪僧。
「你以前來過這裡沒有?」
「啊,來過。」
「是嗎,那麽吃茶去!」
於是,不解的院主終於啟口問道:
「和尚,方才你讓初來咋到吃茶去,理所當然,但對常來常住的,也讓他吃茶去,這是為甚麽呢?」
趙州聞言立即叫「院主」,院主應聲,趙州又說:
「吃茶去!」
~ 弘善佛教【www.liaotuo.com
....................................................................
為何佛教典籍裡有公案?因為,佛教是偏智性的派別,這有別於基督教偏博愛,更有別於偏意志力的回教。
所以,基督教的傳教總是設點佈施食物照顧病老孤幼的一種事業。而佛教則是出外給人機會佈施,偏內修精研文字經典等等。雖並非都是如此,但是總的來說有此偏向。
因而,佛教裡有公案,或謎題。佛教偏於用腦子,需要佛弟子們增智性。因為佛教源於印度,是個種姓階級,很多文盲與苦難的故事。佛陀在那個環境下,因緣磨練了偏智性的修行道,為了給遭遇生活苦難的人們一個「老天是公平」的答案,才有四聖諦和八正道的教導。
比如這個公案,也是個練腦子的故事。
趙州和尚是趙州從諗禪師,八十歲時受邀,住趙州城東觀音院,教導佛學(禪宗)。因吃茶去的故事,又被稱作「趙州茶」。
公案解釋很多,畢竟真理是多層面的。
我們從能量的角度,說明修行與練就眉心輪(智性)的關係。
趙州和尚認為生活的當下就是修行。而一般人的生活方式是做固定的反應。原因是個性的使然,也可以說是智性發展終究會給自己一個智性的枷鎖。聰明人總認為,有疑問,就要有相應的答案。一種起因就應該有一種相對的結果。這是我智的障礙。從而發展出以自己的邏輯為真理的習性。而不了解真理的多重性與多面性。
自己所謂的因果必然,是自己的;別人也可以有自己的因果必然。如果看不透這個自我枷鎖,自然會心起懷疑、質問對方。對方如果返回的不是同意自己,就起爭執。而認為真理越辯越明,事實上是自己對真理的認知還未清明,是需要靠著爭執的磨擦和痛苦來學習別人的另一種答案。衍生之下,生活才有那麼多的看不順眼、鄙視,或忌妒、羨慕...
而趙州和尚,藉著他的行為,表示,你可以不需要回答別人的問題。
你可以這麼回答法:「對不起,插個嘴,先去喝杯茶吧。」
表面上是用巧勁挪開問題,打斷原有的路徑,另闢道路。而能量面的內在含意是,趙州和尚向人開示,活在當下的意思,不是跟著別人起舞,而是給予自己也順便也給予他人一個「新的開始。」不要老是活在別人和自己的嘮叨、困境中。
你是那...
你冥想的對象...
如果你不能正確的冥想,也要能打斷原有的不好冥想狀態,可以的話,幫別人打斷他的苦難。我們身為療癒師,也是在執行這個工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