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8日 星期六

修行者的月考

一個人如何從日常生活的「本能反應」中,逐漸調適成「有意識」的寧靜存活狀態?
有人曾這麼形容人類的思維模式:無論你喜歡與否,一個人的認知、感覺、反應、決策等都是由別人給他的。這是甚麼意思呢?它是說,無論一個人自認為多麼客觀、文明,他的思維背景,總是別人(包括自己的藍圖)在他成長的的過程中所給予的。所以他所認為對的事,只是他生活背景下所認定的「對」。例如,今天在非洲大陸裡,有些部族仍然認為,吃敵人的血肉是增加自己力量的好方法。他們所認為的「對」,不必由我們的認知來判定或確認。反過來,也是一樣。

當然,這是很極端的比喻;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生活背景與價值觀是各自地域、家庭、宗教所賦與的。這些價值觀,不必相同,所以,對事情的認知會有差異,就形成無法接受別人不一樣的認知狀態,就會互相比較,指指點點。

當這個現象落實在每日生活上時,就會認為是遇到不順心的人或事,我們也很自然的,容易心生怨氣,怒氣,口說怨言,批評、數落他人,有時會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甚至心灰意冷,放棄原本的目標,失去生活的方向和熱情等等。這些「自然的反應」正是源出於個人的價值背景。也因為人們都如此反應,我們就認為這種的態度是正常的。

我們是否想過,這「正常的反應」是讓自己活的並不怎麼快樂的主要原因?或許我們在冷靜的時刻會想到這個原因。然而換一個時空,一旦人在情緒當中,就只能「身不由己」的沉浸在其中而無法跳離。

說到「沉浸」,是再恰當也不過的形容詞,從能量上的觀察,人確時是活在自己一輩子以來所累積的意念之海裡,人花最多的時間,是在這些意念能量間對話著,一直在這意念之海中自我妥協,找到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就是自己的價值觀。我們可以說這是自己創造的,也可以說是受成長過程「洗腦」所創造的。所以,下一次,當自己碰到不如意的事情時,可以想一下這個描述的現象,你不過是在自己的意念中推擠、沉浮而已。你只是在「享用」自己的意念所給你的情緒。

了解這個基本的情緒困頓原因,我們才能進一步看,一個修行人所面對的現象。

什麼是修行者會遭遇的現象?當你發現應該要做到「愛人」時,就會有事情發生,讓你看不順眼某些人,心煩氣躁,心情上下;當你認知應當學會「謙虛」時,就會有人激得你不得不感覺他怎麼這麼沒水準;當你認為應該學著尊敬師長,你就會看到他們的小毛病,眼睛帶著顯微鏡,心生嗔意。這些只是內在的潛意識開始浮現。


所以,當一個人想成為修行者,發願為善時,對不起,那可不是一種舉國同慶,從此生活通暢無阻的開始。你將發現,你才要開始面對自己--那個一向認為自己是「對的」卻又遮遮掩掩不太認識的內在,那個真正的自己才開始在你的意識中揭開面紗,開始考驗你。

問題是,當你面對內在自己的多個面向,而沈浸在情緒中時,你有"恩人"在旁邊提醒你嗎?如果提酲你時,你會醒來嗎? 美國人常說這種情況是「早晨叫起床電話鈴(旅館的Morning call)」。當警示來到,你是立刻起床?知道該起床但頼床?還是嫌鈴聲煩,継續睡下去?這正是考驗一個口口聲聲說要覺醒的修行者的時分。

覺醒,不是一種心生歡喜時若有所獲的自我滿足感覺。覺醒,是發生在最痛苦、最絶望的情緒糾纏時分,你能醒來嗎?這是修行者的月考,期考時分。我們是會被要求去証明自己的修行願。過關,終究要靠自己。

對於般尼克療癒的學員們,目前所學的技術中,最重要的方法是白板法。就算你有萬般的原因可以證明你是對的,這時也都不重要了,用白板法,去除心中所有的情緒、意念。讓自己歸零(佛教所謂的不增不減)。也就風平浪靜。這時,才能談甚麼是「放下、不執著」,因為你正經驗著它。我們一起共勉、努力。
(註:白板法在每年十一月的"淨修會"中有詳細說明與練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