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與生俱來的慈愛本能。
但是,
在我們成長過程或所遭遇的不同情況下,
關閉了這個能力,我們習慣上變得不去用它。
-- 大寶法王
是甚麼情況降低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慈愛能力?
- 為了生存,可能就降低了物質分享的意願
- 心生傲慢,貶低他人的人格,不願再情智上分享
- 心存猜疑,也會在救助和憐憫上降低了意願
- 受到傷害,基於恐懼,不再對他人的狀況有關懷的敏感度
- 相信耳聞,產生偏見,對他人輕易定下罪名,慈愛自然消失
- 沉浸於佔有的慾望,對周圍的情況,常常以侵犯,奪取的意圖做結論,失去感知他人的關懷或關懷他人的能力
陷入物質面的影響
物質層面的能量多數由下半身的氣輪所掌控或處理。一個人太執著於我或慾望時,他的意識活動多半是在呈現下半身氣輪的訊息或意念。下半身氣輪所管的是:生存、繁衍、保護、武鬥直覺力、和自我價值觀。違反這些低層氣輪功能的反應如:正義感、生存危機、自尊、傲慢、忌妒、害怕、危險、恐懼、逃避、佔有、支配、儲備、計較、憤怒、仇怨、毀滅等等能量的呈現。
當代人,因社會的結構,教育偏重於鼓勵人們競爭,突顯自我的重要性,為了成功必須擊敗競爭者,成長後,自然習慣於利用低層氣輪來解讀、判斷和決定事情。這情況下,人會以物質的擁有與保持生命延續為生活主軸。他的存在感比較需要靠佔有與累積來維持自己的利益,來確認自己存在的價值。
所以,佛教勸人要能捨,要能放下執著,是因為一個人若以累積為生命的主軸生活時,他的能量身體傾向於裝滿很多比較接近物質世界頻率的粗重能量。身體的機能因粗重的能量多,器官的功能會受到影響,活力偏低,修補損耗的速度也降低,老化的速度會較快些。然而一個人的習性是難改的,他執著的心理是回應自己對物質和累績的習性。所以各種修行方法才會存在。
慈愛與靈性修行
當一個人的低階氣輪很旺盛時,它必須同時發展他的高層次能量,例如:分享,施予、救助、關懷、祥和(和平)、快樂、希望等等的能力,以免人格失去平衡,造成身心上的問題。而能持續保有慈愛的力量,就能替自己創造豐盛、福氣、健康的力量。
要改變習性,最快的方法,發展個人的慈愛能力,因為慈愛力量也恰好是修行之路的一盞引導燈。慈愛,直接影響一個人獲得靈性能量的數量。獲得靈性能量的結果,就能讓靈魂的控制力和覺知能力甦醒,以便控制自己的舊習性,有機會改變自己的思維和行動的固定型式,這便是靈修的方法。
如何發展慈愛的能力?慈愛是關懷他人的能力,是犧牲自己做為他人利益的事。這讓自己在物質面比較容易分享所擁有的東西,藉由分享,照顧到他人,讓他人的生活和生命能更好些。這個思維與行動的結果,會反過來,調整了他的身體能量結構,讓自己可以更有效的吸收來自靈性的力量,而這靈性的能量是身體修復自己的力量來源。我們常說助人為快樂之本,施予、幫助他人,是一種慈愛的行為,慈愛本身就帶有愛的力量,讓人感到平和與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