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6日 星期二

梵文Prajñā 與智慧

『所謂的「智慧」,是一種取捨,是在善惡、好壞、對錯之間的一種選擇,而我們要讓智慧開展的先決條件,就是先培養好正確的正見、觀念』
----大寶法王噶瑪巴《智慧選擇》


做決定,是人們時時刻刻的工作,也是習慣。也因曾經的選擇,現在感受著欣喜、滿足、懊悔、痛苦。只是,很多決定與結果間的關係我們已經難以連繫在一起。

做正確的抉擇是我們希望的,其條件是對人事物有清晰正確的觀察與了解,也就是有「正見」;另一個說法是要有「正確了解」的能力。是甚麼阻礙我們失去正確了解的能力?主要有三個原因:
  1. 當時氣場是骯髒的,尤其是氣場內充滿負面的情緒和意念時。那麼是甚麼來源產生這些負面的能量?它多數是自己產生的,也可能是別人投射的。
  2. 曾經欺騙過他人,或欺騙自己。這會造成「智能」受到扭曲。
  3. 有多少覺察能力。覺察力的基礎是心輪。缺乏心輪或「愛」的能力就缺乏同理心的能力,他觀察人事物的「全象」能力就受限。因此,覺察是有層次,層次高低影響觀察的廣度與時間跨度,也就影響判斷與選擇的結果。

「智慧(wisdom)」不等於「智能(IQ)」

智慧一詞是我們日常用的詞語,通常的意思是表示某人的表達或決定是比較周延或聰慧。而這個詞通常用來表達英文 wisdom 一字,而英文又用wisdom 來表達梵文Prajñā (印度佛教經典)。Prajñā 是說覺悟者對人事物的認知準確、通澈、清明、無遮程度。根據大寶法王解釋,Prajñā 是「有正見能力」,和一般使用的智慧或wisdom有些不同。在蔡國瑞的書中,這個能力是以準確的認知和正確的表達(Accurate perception and correct expression)來代表,並將愛與智慧放在一起,意指準確的認知要有相當足夠的覺察力。

不同語言的意思上有些差異,這是翻譯的天生問題,無法避免。然而了解意思是比較重要。

缺乏正見或正確的觀念(right viewpoint),就沒有正確的覺察力。覺察力是一種「全向觀照能力」的程度,它無法靠頭腦分析得到,它也不是純粹的一種直覺。而是對人事物,有綜合客觀清晰的認知能力,能做出正確的解讀與判斷,並能清晰正確的表達所認知的內容。它是一種「全象」認知的能力,有時候我們稱之為「直知(direct knowing)」;它也讓我們能簡要的表達正確的內涵。這個能力是來自於一個人氣場的品質細緻與潔淨程度,也和他的能量身體功能性完整和平衡程度有關。這是修行的一個自然結果,也可以說是一種修行的呈現。

智慧是一種覺察力的品質狀態的呈現,也與覺察力量大小有關。所以它有程度性,不是有或沒有的問題,是有多少。比較有智慧,就比較不容易造負面的業。

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寬恕 - 約翰福音的一則故事


聖經 約翰福音 8:3-11 紀載

有個女的通姦,被人發現,人們押著她到耶穌面前。大家圍著她,問耶穌說,按照摩西的律法,我們應該用石頭砸她。他們問耶穌的意見,耶穌回應他們,如果你們之間有任何一個不曾有罪(sins)的,就可以拿石頭砸她。結果人們一個個離開,直到全走光。耶穌對這女的說,他也沒有責備她的意思,可以離開了,但是不要再造這罪了(go, and from now on sin no more)。

這故裡面說了幾件事:

  1. 人們主張正義,並不代表主張的人從不曾犯錯。只是有沒有人曾經發現並主張要懲罰而已。
  2. 我們常常犯錯,但是對自己的錯多半不知道,即使知道也不去改,常常犯同一個錯。但對別人犯的錯,就非常的敏感。
  3. 耶穌主張兩個平衡的力量:恩典(Grace)與真理(Truth)。寬恕,是基於慈悲,同理心。但是,並不代表接受錯誤。犯錯,所需要的結果是犯的人自己悔過、去改。跟周圍的人憤怒與否並無關係。為了平息眾怒,而去執行懲罰,讓眾人消氣,這是移轉問題的本身。結果眾怒是消了,犯錯的人可能還不知道有錯,也不去悔過。這是有問題的結果。也就是目的從幫助一個人進步,變成是為了讓一群人發洩怒氣。產生雙方都是負面的結果。兩方都退步。
  4. 人多數對自己仁慈,對他人嚴酷。要做到對人仁慈,必須將這種習慣改過來才有可能,也就是要對自己嚴厲,對他人仁慈。社會治安不好的時代,多半是對自己仁慈,對他人嚴厲的時代。社會治安好的時代,反過來,通常待人從寬,律己從嚴。亂世,就走的更極端,從對己仁慈,變成貪婪自私,對他人變得殘酷掠奪,完全失去人性。
  5. 寬恕是對人仁慈的一種表達,是給人們機會去改。重點是給出機會讓人有可能去改正錯誤。如果改過了,在業的法則裡,雙方都得到好的業,種下好的種子。這種子是有權利走向合一或開悟的路徑。因為,兩個人都斷碎了業所規範的命運,或者說在暗室中鑿了個窗,看到了光明。
  6. 在能量的層面。當耶穌問眾人時,眾人從憤怒轉為冷靜,最後離開。這是耶穌運用智性的能量來療癒情緒的能量。這正是般尼克療癒的方法。雖然般尼克不用說的,而是直接投射無聲的能量而已,但是意思相同,效果也相同。當耶穌叫他們想自己有無犯錯過,這是讓他們的能量運用從情緒身體轉向智能身體層面,而智能身體比情緒身體更靠近靈魂。理性的成長,可以克制負面情緒的宣洩。所以,其結果,是耶穌療癒了一群人,也順便再療癒這個女士。這故事本身也可以說這是一個療癒的過程。

2016年8月13日 星期六

由「信解行證」談般尼克療癒

民國初年有佛教界著名護法趙樸初,因做事積極進取,被人質問:『佛教精神勸人出世。你行止不像,你真信佛教嗎?』

這位護法說:『我當然信。信是先對佛陀信賴,然後是對佛的理解,再將這種理解付諸實行,最後得到證悟。這樣一個信、解、行、證的過程循環往返,日益得到更高的境界。』

這說到學習與修行的精要:
  1. 無論學什麼東西,先忘掉過去的東西,先信在學。
  2.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認真的學,然後解。
  3. 修行,是要去實行,有了解才能實驗。
  4. 實驗後,才能確定真假,才能拿來跟以前所學的其他學問比較。
  5. 修行是循環往返的過程,理解有層次,真理也有層次,實行也有層次,是需要一層層的破解,成長。
般尼克療癒並非宗教,但在理論上跟許多宗教理論是共通的。MCKS 在教導上,也提及類似的方法:
  1. 靈性的學徒先要有信心或奉獻的能力,才能破除自己的阻礙,才能放下成見去學習,。
  2. 靈性的學徒一定要有辯證能力。學習、理解後,去實驗,再自己證實所學。
  3. 也說到,進化是一種循環向上的過程。我們會在週而復始的循環中一再的被測試或者說被淬鍊,直到純熟,通常解釋是由學習到成為習慣的過程。
  4. 真理有許多層次。有表面的意義,有符號或象徵性的意義,也有能量上的意義。一層又一層,需要透過學習與論證的過程獲得經驗。
  5. 這些修行的過程,是只有在物質時空才能快速達成,在其他的空間很難。所以有一個肉身來到這世界,是很難得的機會或好業。要保持身體健康,善用身體與壽命來幫助自己進步,不要浪費。所以,般尼克療癒法是設計給入世的修行者,也就是有家庭、社會責任的人使用。用此法,可以同時照顧到靈性與現實的兩個目的,不衝突。
這是般尼克療癒強調療癒的另一層目的,般尼克療癒不止於將身心調好,進一步是要維護自己修行的廟堂(身體)。

要達成這個目標,自己要先成為一個好的能量建築師,好的建築師先要懂得自己的身體構造和宇宙的關係。逆宇宙律法而行,只是讓自己在靈性進步上更困難,白花更多的氣力。療癒師表面上是療癒身體,實際上是要理解自己身體和能量空間(宇宙)頻率的關係。是要營造一個靈性成長良好的空間給自己。這良好的空間,通常被稱為修行的廟堂,也就是自己的身體結構。

人際關係 -- 寬容

『無論你所愛的人是多麼的甜美多麼的棒... 他(她)總會有不足的地方。玫瑰總是帶刺。無論如何常保快樂!』
~ GMCKS


我們活著,總是要使用這個身體和心智能力去反應所遭遇的事情,所以意念與情緒幾乎占據我們生活中的全部。從某個角度說,是我們的能力,從另一個角度說,我們是意念與情緒的奴僕。那麼我們是屬於哪個面向的生活型態?

再好的人也是有不能碰的軟弱面(soft spots),照道理,我們是不會去碰他(她)的那個變形金剛的按鈕。但是相處久了,那個礙眼的按鈕好像在自己的眼中放來越大,大到幾乎是他的全身。總是拿壺不開,提哪壺。結果自己的意念與情緒駕馭了自己,我們受控於自已的負面力量而無法自拔。這只是替兩個人製造些不太快樂的時光。

原因是我們是受到自己的心智活動所擺布,很少人能夠有效的管制自己的心智能力。

如果管制心智能力不足,他人的缺陷,開始只是眼中的一閃而過的影像。漸漸看多了,眼與腦好像變成巡弋飛彈,鎖定那目標。再過了一陣子,這累積的影像就成了眼中的塵埃,開始感到澀澀的。再過一陣子,這塵埃就升級為小沙粒,在眼中造成痛苦。但是拿出來一看,不過是個小小的問題。

再從另一個角度看自己的經驗。

大自然再美好,也偶有吞食人們性命的災難。但我們能夠接受並忘掉,常保快樂。為何呢?表面上,是因為我們常常看到想到的是大自然的美好一面,也就去忽略它可怕的力量。內在,我們無力抵抗大自然的力量,我們又承受它的滋養、生長,在照顧與愛的力量下我們傾向於尊敬與距離感,於是我們遠離負面的力量,能得到快樂。

人也是一樣,如果接受人們的本來樣子。練習寬大,就能常保快樂。因為,一個人有美好,也有不好的一面(按自己的標準)。不好的一面,在內在的修行上,是來磨自己的銳角與執著。是來告訴自己,自己的標準自己收著用,不是給別人的。如果實在是造成生活上的諸多不便,只有三種結果,兩人協調做法,或者自己扛下,或者遠離。放下是有三種方式。

人或大自然都有生命,也都是來自神的創造存在體,他們本來就可以表達他們自己。我們自己也不是一樣嗎?剩下的是溝通、包容或遠離。差別是人與大自然無法溝通,也無法遠離,只剩下包容。這給我們一個教訓,寬大包容的心是做得到的,是需要認知。

喜歡與不喜歡,有時候是自己的心情,對方並沒有改變。所以常保快樂,給自己正面的心智力量,比較安全

願我們常保快樂的心,能視而不見,對方做不到的,犧牲自己幫忙去做,是一種愛的呈現,是自己變好,跟對方無關。如果能進一步適度的管制自己的心智能力,漸漸成為心智能力的主人(因為以前一直是心智的奴僕),就能在靈性上獲得進步,生活就會更為舒適,更快樂。

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從一篇演講稿談「觀點」造就靈性成長

2014年 8/15 MCKS生日紀念日,曾在FB登過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令我們想起MCKS曾說的:『每個靈性的修行者都應該在此生留下標竿。』

在一段介紹麥克斯 葛森醫師(Dr. Max Greson, Oct 18, 1881 – Mar 8, 1959))的影片裡,節譯出這麼一段講詞:

『對於每個人,無論你準備好與否... 

有一天我們終將走到終點。太陽不再升起,也沒有分秒、小時、日子....

你所收集的東西、珍惜的、遺忘的,都將遞交給別人。
你的財富、名聲、世上的權力都將消逝成為毫無意義。
人們不因你所擁有的或所欠的來評斷你。

你的怨恨、無力感、忌妒都將消失。
同樣的,你的希望、野心、計畫、工作時間表都將過期。
曾經你所看重的成功或失敗,也將淡出....

你是從那裡來的,是在哪條路上走到此終點的?都不再重要。
你長的美麗與否,聰明與否,也不再重要。
即使你的性別、人種也變得毫無意義。

那麼,甚麼才是重要的?是用甚麼來評價你的一生?

重要的是你所建構發展的,不是你所帶來的。
不是你得到了甚麼,而是你付出了什麼。
重要的不是你的成功,而是你所標竿的意義。
重要的不是你所學的,而是你所教導的。
所謂重要是你每一個正直、憐憫、勇氣、犧牲奉獻的行為成為他人的典範,讓他們得到激勵、得到力量。

重要的不是你的能力,是你的人格。
重要的不是你認識多少人,而是當你離開時,有多少人心中感到失去、不捨。
重要的不是你有記憶,而是記憶中你所愛和愛你的那些人。
更重要的是,這些人是因為什麼而記得你。

生命中重要的不是你的境遇,而是你所做的選擇。』

葛森醫師在1928年前就發現幾乎所有治癒慢性病(包括癌症)的方法,他稱他的發現純屬意外。他曾發表醫學專文,也受邀請在美國國會演講介紹他的發現。在報紙的大量登載,似乎這世界不再有生命威脅的日子。但幾天後他的職業生涯也就告終。這事件本身與事實不是這裡的重點。

他的講詞重點是提醒我們,人終究要面對選擇。要做對的事情,是需要勇氣,勇氣來自太陽輪的高層次頻率的開發。也就是說,勇氣是太陽輪自己的意識,戰勝了自己底層的頻率,例如害怕、危險、缺乏自信等等。這是太陽輪自己的靈性進步。而這進步的源頭,是來自於聖性的意志貫徹到太陽輪的意思。

這就好像,靈性導師的教導,是否能為其學徒所學習、吸收、並實際的用到他的行為上。這是靈性與物質面合一的狀態。是靈性教導轉化低層次的意識走向高的頻率。在佛教稱為渡化。如天主教的上主禱文(Lord's Prayer)禱詞:「在天如同在地」;我們的任何進步就代表我們身上的氣輪也在進步,也代表我們的導師也在進步。這是一體的現象也是狀態,跨所有的空間。

願我們都受到聖性的祝福,並以此文再次獻給給蔡國瑞大師生日紀念日,以及所有的靈性導師與學徒們。

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

「大師」是甚麼意思



人類是有智慧能力的動物,跟一般動物不同。人會發展出技藝(ART)或藝術。

技藝是靠運動肢體練習內外合一才能達到純熟,獲得深奧技巧。即使每個相同的技藝,也會因人而異產生各自不同的純熟領域,所以每個大師都有其個別的專精的特性與技巧,練成的人,我們尊稱之為該門派的熟手或大師,代表他已經出師。這個「大師」也是英文Master的意思,要靠練習才能成就。

靈性領域的大師,他所練習的技藝是為了一個目標:「尋找我是誰」,它的別稱是「尋找神」或「尋找真理」。

透過練習靜坐、練習空境、練習管制自己(有稱之為放下或奉獻)達成內在的祥和寧靜,不為外境所擾,才有可能踏入空境之門。

靈性的大師的另一個同義名稱是「有自制力者」。他能控制他的意念、情緒、行為。

但是,這不代表大師不會犯錯。然而他與我們不同的是,他即使犯錯,也是盡量在他控制範圍下犯錯。在這時空世界,很多事情是沒有所謂的完美,都有「代價」。

因人是智慧的動物,「有自制力者」能運用智慧安排「代價」。因為他追尋的目標,必然有很多的犧牲要面對,有些犧牲,對我們來說,是歸在犯錯類別裡,我們也因此自擾。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迴向與許願的問題

在修行上,常有詢問:

功德是要如何迴向?迴向給自己的目的呢?還是迴向給眾生?修行者是否可以許願?尤其是所許的願望跟物質方面需求有關的願?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因為一個人如何使用他的功德,和每個人自己的生活目標、修行目的有關,並沒有甚麼標準或單一的答案。這裡就蔡國瑞大師的教導,從能量的角度去解釋甚麼是功德,甚麼是迴向?希望簡要的解釋能給這問題提供一些幫助。

功德
在「合一法則」下,每個靈(人與眾生)在其源頭看都是一體合一的,都屬於神的一部分。因此,我們所做的每件事,所說的每句話,所思維的每個念頭,都會對其他的靈產生某種影響,其他的靈所思、所言、所為,也會在某種程度影響自己。這個現象或事實從一個靈的個體角度所觀察到的是「因果」,或是所稱的「業力」。

我們做好的事情,說好話,幫助到他人獲得健康、內在祥和、生活改善、靈性成長等等,都是善的能量傳遞,於是我們就種下善的種子,這種子是一種能量的記錄,被稱為「好業」或「善業」。

反過來,如果所思所言所行的結果是造成他人的傷害,無論是肉體的傷害,心理的傷害,或靈性上的傷害,尤其當這傷害的性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喜好、享受、或負面情緒等等,這個負面的業力種子就會很重。

好的善業種子,在佛教稱為功德。例如,人們布施,親自幫助他人、捐獻、唱誦梵咒,誦讀經文等等,非常多。

迴向
迴向是說如何處理個人因布施、善行、誦經咒等等善事所獲的正面能量。或者說,如何處理因善行所得的善業種子。

處理善業的方法因人而異。某些傳統偏向物質面,例如自我們的文化裡,很看重生活的富裕和順心,也就會說某些人有福氣,有福氣才會順利、有好的生活,會獲得貴人的助力,能逢凶化吉。因此,積福是必須的,為了或的好的福氣。

《易經.坤卦.文言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漸漸這個觀念世俗化、目的化,演變為行善的目的是為了利己,為了家人及後代的興旺順利,也就順理成章地認為,如果不能幫助積福,就不去行善事。這個觀念原本也沒有甚麼對錯的問題,只是一種文化或風俗。但是,在佛教傳入中土後,這個風俗就和佛教的放下執著觀念起了衝突。

佛教是以靈性為目的,希望早日不再作業,希望早些成佛,免得再輪迴人世間。基於這個信念,佛教除主張了不做惡業外,也漸漸將善業納入這個範圍,認為,有業就必須輪迴人世間來領業。因而在經文中的迴向,將善業或好業迴向給所有的眾生,以免承擔好業,又要回來領受這些好業。

在佛教的觀念影響下,對於世俗行善為了積德來造福家人,就有些聲音認為,這樣做是一種功利的思維,是一種執著於物質、執著於感情的思維。雖然這個衍生的觀念並非佛法的真義,但是社會上的觀念總是趨向於簡單化與表面化,不能忽視這個現象。

人們在不同的說法下,對於行善的功德,該如何處置就有心中的掙扎:是要為了家人幸福還是為了自己的解脫?事實上,這兩者並非是選擇題,是自己的慈悲心與運用智性調整與平衡的不同方法而已。

宇宙定律「黃金法則」
業力是基於「合一定律」,於是中外不同時間的先聖先賢們都不約而同地講述一個運用宇宙的定律的法則:「黃金法則」。它也是基於宇宙合一法則。先聖先賢們是在提醒我們,俗人只能隨著命運漂流一生。聰明有智性的人,可以運用黃金法則主導業力的力量,替自己創造快速的修行路。

黃金法則很簡單:『你要怎麼收成,就要怎麼的栽種。』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中國文化的版本。

可想而知,黃金法則是教導我們善用業力法則,用有目的性的方法去利用善業,來達成生活的目的也同時達成靈性的目的。為何呢?

蔡國瑞大師曾說:『我們有肉身,是因為靈性修行需要健康的肉體。
他又說:『修行是將暫時有限的物質價值轉化為永恆的靈性價值。

人降生到物質世界,用身體來感知、思考、行動。是修行的快速方式。所以,身體的健康、生活的順遂與否,常常是一個人是否能快速修行的重要因素。

如果我們生活困苦,會花更多的時間在維持三餐溫飽有屋可住的物質問題上,也就難以有更多的空閒去思考較為形而上的事情;生活困苦會比較難進入好的學校,獲得好的教育,難以使用好的工具、教材,幫助自己快速進步;也比較難去遠處親近聖者、聖地,沒有多餘的閒暇可以清靜的修行。這些都要物質面上的豐盛來促成。並非說,困苦就沒辦法達成這些目的,但對於一般有家庭責任,要撫養父母或子女的人而言,這些責任是無法規避,生活是否無憂,是會影響他追求靈性的目的與速度。

因此,聰明的做法是善用黃金法則,做善事是積福德,並不是壞處,別人受益,自己與家人也受益。這些積德,可以迴向給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目的,也可以許願幫助自己的學業、生意、工作、人際關係和生活各個面向。因為,當自己的生活更順利時,自己就會比一前更有能力去追求靈性的目標,而不是在兩難間掙扎。而善用黃金法則,本身已經是在修行。

如果選擇迴向給眾生,也沒有錯,因為在黃金法則下,這些迴向造福眾生,他們獲益,自己還是要收取改善他們的好業,只是這些好業在來世會幫助自己的靈性發展。並非迴向眾生這些功德就會消失,能量是不滅的,你給出去的一定回友返回的力量。無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