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3日 星期六

人際關係 -- 寬容

『無論你所愛的人是多麼的甜美多麼的棒... 他(她)總會有不足的地方。玫瑰總是帶刺。無論如何常保快樂!』
~ GMCKS


我們活著,總是要使用這個身體和心智能力去反應所遭遇的事情,所以意念與情緒幾乎占據我們生活中的全部。從某個角度說,是我們的能力,從另一個角度說,我們是意念與情緒的奴僕。那麼我們是屬於哪個面向的生活型態?

再好的人也是有不能碰的軟弱面(soft spots),照道理,我們是不會去碰他(她)的那個變形金剛的按鈕。但是相處久了,那個礙眼的按鈕好像在自己的眼中放來越大,大到幾乎是他的全身。總是拿壺不開,提哪壺。結果自己的意念與情緒駕馭了自己,我們受控於自已的負面力量而無法自拔。這只是替兩個人製造些不太快樂的時光。

原因是我們是受到自己的心智活動所擺布,很少人能夠有效的管制自己的心智能力。

如果管制心智能力不足,他人的缺陷,開始只是眼中的一閃而過的影像。漸漸看多了,眼與腦好像變成巡弋飛彈,鎖定那目標。再過了一陣子,這累積的影像就成了眼中的塵埃,開始感到澀澀的。再過一陣子,這塵埃就升級為小沙粒,在眼中造成痛苦。但是拿出來一看,不過是個小小的問題。

再從另一個角度看自己的經驗。

大自然再美好,也偶有吞食人們性命的災難。但我們能夠接受並忘掉,常保快樂。為何呢?表面上,是因為我們常常看到想到的是大自然的美好一面,也就去忽略它可怕的力量。內在,我們無力抵抗大自然的力量,我們又承受它的滋養、生長,在照顧與愛的力量下我們傾向於尊敬與距離感,於是我們遠離負面的力量,能得到快樂。

人也是一樣,如果接受人們的本來樣子。練習寬大,就能常保快樂。因為,一個人有美好,也有不好的一面(按自己的標準)。不好的一面,在內在的修行上,是來磨自己的銳角與執著。是來告訴自己,自己的標準自己收著用,不是給別人的。如果實在是造成生活上的諸多不便,只有三種結果,兩人協調做法,或者自己扛下,或者遠離。放下是有三種方式。

人或大自然都有生命,也都是來自神的創造存在體,他們本來就可以表達他們自己。我們自己也不是一樣嗎?剩下的是溝通、包容或遠離。差別是人與大自然無法溝通,也無法遠離,只剩下包容。這給我們一個教訓,寬大包容的心是做得到的,是需要認知。

喜歡與不喜歡,有時候是自己的心情,對方並沒有改變。所以常保快樂,給自己正面的心智力量,比較安全

願我們常保快樂的心,能視而不見,對方做不到的,犧牲自己幫忙去做,是一種愛的呈現,是自己變好,跟對方無關。如果能進一步適度的管制自己的心智能力,漸漸成為心智能力的主人(因為以前一直是心智的奴僕),就能在靈性上獲得進步,生活就會更為舒適,更快樂。

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從一篇演講稿談「觀點」造就靈性成長

2014年 8/15 MCKS生日紀念日,曾在FB登過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令我們想起MCKS曾說的:『每個靈性的修行者都應該在此生留下標竿。』

在一段介紹麥克斯 葛森醫師(Dr. Max Greson, Oct 18, 1881 – Mar 8, 1959))的影片裡,節譯出這麼一段講詞:

『對於每個人,無論你準備好與否... 

有一天我們終將走到終點。太陽不再升起,也沒有分秒、小時、日子....

你所收集的東西、珍惜的、遺忘的,都將遞交給別人。
你的財富、名聲、世上的權力都將消逝成為毫無意義。
人們不因你所擁有的或所欠的來評斷你。

你的怨恨、無力感、忌妒都將消失。
同樣的,你的希望、野心、計畫、工作時間表都將過期。
曾經你所看重的成功或失敗,也將淡出....

你是從那裡來的,是在哪條路上走到此終點的?都不再重要。
你長的美麗與否,聰明與否,也不再重要。
即使你的性別、人種也變得毫無意義。

那麼,甚麼才是重要的?是用甚麼來評價你的一生?

重要的是你所建構發展的,不是你所帶來的。
不是你得到了甚麼,而是你付出了什麼。
重要的不是你的成功,而是你所標竿的意義。
重要的不是你所學的,而是你所教導的。
所謂重要是你每一個正直、憐憫、勇氣、犧牲奉獻的行為成為他人的典範,讓他們得到激勵、得到力量。

重要的不是你的能力,是你的人格。
重要的不是你認識多少人,而是當你離開時,有多少人心中感到失去、不捨。
重要的不是你有記憶,而是記憶中你所愛和愛你的那些人。
更重要的是,這些人是因為什麼而記得你。

生命中重要的不是你的境遇,而是你所做的選擇。』

葛森醫師在1928年前就發現幾乎所有治癒慢性病(包括癌症)的方法,他稱他的發現純屬意外。他曾發表醫學專文,也受邀請在美國國會演講介紹他的發現。在報紙的大量登載,似乎這世界不再有生命威脅的日子。但幾天後他的職業生涯也就告終。這事件本身與事實不是這裡的重點。

他的講詞重點是提醒我們,人終究要面對選擇。要做對的事情,是需要勇氣,勇氣來自太陽輪的高層次頻率的開發。也就是說,勇氣是太陽輪自己的意識,戰勝了自己底層的頻率,例如害怕、危險、缺乏自信等等。這是太陽輪自己的靈性進步。而這進步的源頭,是來自於聖性的意志貫徹到太陽輪的意思。

這就好像,靈性導師的教導,是否能為其學徒所學習、吸收、並實際的用到他的行為上。這是靈性與物質面合一的狀態。是靈性教導轉化低層次的意識走向高的頻率。在佛教稱為渡化。如天主教的上主禱文(Lord's Prayer)禱詞:「在天如同在地」;我們的任何進步就代表我們身上的氣輪也在進步,也代表我們的導師也在進步。這是一體的現象也是狀態,跨所有的空間。

願我們都受到聖性的祝福,並以此文再次獻給給蔡國瑞大師生日紀念日,以及所有的靈性導師與學徒們。

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

「大師」是甚麼意思



人類是有智慧能力的動物,跟一般動物不同。人會發展出技藝(ART)或藝術。

技藝是靠運動肢體練習內外合一才能達到純熟,獲得深奧技巧。即使每個相同的技藝,也會因人而異產生各自不同的純熟領域,所以每個大師都有其個別的專精的特性與技巧,練成的人,我們尊稱之為該門派的熟手或大師,代表他已經出師。這個「大師」也是英文Master的意思,要靠練習才能成就。

靈性領域的大師,他所練習的技藝是為了一個目標:「尋找我是誰」,它的別稱是「尋找神」或「尋找真理」。

透過練習靜坐、練習空境、練習管制自己(有稱之為放下或奉獻)達成內在的祥和寧靜,不為外境所擾,才有可能踏入空境之門。

靈性的大師的另一個同義名稱是「有自制力者」。他能控制他的意念、情緒、行為。

但是,這不代表大師不會犯錯。然而他與我們不同的是,他即使犯錯,也是盡量在他控制範圍下犯錯。在這時空世界,很多事情是沒有所謂的完美,都有「代價」。

因人是智慧的動物,「有自制力者」能運用智慧安排「代價」。因為他追尋的目標,必然有很多的犧牲要面對,有些犧牲,對我們來說,是歸在犯錯類別裡,我們也因此自擾。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迴向與許願的問題

在修行上,常有詢問:

功德是要如何迴向?迴向給自己的目的呢?還是迴向給眾生?修行者是否可以許願?尤其是所許的願望跟物質方面需求有關的願?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因為一個人如何使用他的功德,和每個人自己的生活目標、修行目的有關,並沒有甚麼標準或單一的答案。這裡就蔡國瑞大師的教導,從能量的角度去解釋甚麼是功德,甚麼是迴向?希望簡要的解釋能給這問題提供一些幫助。

功德
在「合一法則」下,每個靈(人與眾生)在其源頭看都是一體合一的,都屬於神的一部分。因此,我們所做的每件事,所說的每句話,所思維的每個念頭,都會對其他的靈產生某種影響,其他的靈所思、所言、所為,也會在某種程度影響自己。這個現象或事實從一個靈的個體角度所觀察到的是「因果」,或是所稱的「業力」。

我們做好的事情,說好話,幫助到他人獲得健康、內在祥和、生活改善、靈性成長等等,都是善的能量傳遞,於是我們就種下善的種子,這種子是一種能量的記錄,被稱為「好業」或「善業」。

反過來,如果所思所言所行的結果是造成他人的傷害,無論是肉體的傷害,心理的傷害,或靈性上的傷害,尤其當這傷害的性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喜好、享受、或負面情緒等等,這個負面的業力種子就會很重。

好的善業種子,在佛教稱為功德。例如,人們布施,親自幫助他人、捐獻、唱誦梵咒,誦讀經文等等,非常多。

迴向
迴向是說如何處理個人因布施、善行、誦經咒等等善事所獲的正面能量。或者說,如何處理因善行所得的善業種子。

處理善業的方法因人而異。某些傳統偏向物質面,例如自我們的文化裡,很看重生活的富裕和順心,也就會說某些人有福氣,有福氣才會順利、有好的生活,會獲得貴人的助力,能逢凶化吉。因此,積福是必須的,為了或的好的福氣。

《易經.坤卦.文言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漸漸這個觀念世俗化、目的化,演變為行善的目的是為了利己,為了家人及後代的興旺順利,也就順理成章地認為,如果不能幫助積福,就不去行善事。這個觀念原本也沒有甚麼對錯的問題,只是一種文化或風俗。但是,在佛教傳入中土後,這個風俗就和佛教的放下執著觀念起了衝突。

佛教是以靈性為目的,希望早日不再作業,希望早些成佛,免得再輪迴人世間。基於這個信念,佛教除主張了不做惡業外,也漸漸將善業納入這個範圍,認為,有業就必須輪迴人世間來領業。因而在經文中的迴向,將善業或好業迴向給所有的眾生,以免承擔好業,又要回來領受這些好業。

在佛教的觀念影響下,對於世俗行善為了積德來造福家人,就有些聲音認為,這樣做是一種功利的思維,是一種執著於物質、執著於感情的思維。雖然這個衍生的觀念並非佛法的真義,但是社會上的觀念總是趨向於簡單化與表面化,不能忽視這個現象。

人們在不同的說法下,對於行善的功德,該如何處置就有心中的掙扎:是要為了家人幸福還是為了自己的解脫?事實上,這兩者並非是選擇題,是自己的慈悲心與運用智性調整與平衡的不同方法而已。

宇宙定律「黃金法則」
業力是基於「合一定律」,於是中外不同時間的先聖先賢們都不約而同地講述一個運用宇宙的定律的法則:「黃金法則」。它也是基於宇宙合一法則。先聖先賢們是在提醒我們,俗人只能隨著命運漂流一生。聰明有智性的人,可以運用黃金法則主導業力的力量,替自己創造快速的修行路。

黃金法則很簡單:『你要怎麼收成,就要怎麼的栽種。』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中國文化的版本。

可想而知,黃金法則是教導我們善用業力法則,用有目的性的方法去利用善業,來達成生活的目的也同時達成靈性的目的。為何呢?

蔡國瑞大師曾說:『我們有肉身,是因為靈性修行需要健康的肉體。
他又說:『修行是將暫時有限的物質價值轉化為永恆的靈性價值。

人降生到物質世界,用身體來感知、思考、行動。是修行的快速方式。所以,身體的健康、生活的順遂與否,常常是一個人是否能快速修行的重要因素。

如果我們生活困苦,會花更多的時間在維持三餐溫飽有屋可住的物質問題上,也就難以有更多的空閒去思考較為形而上的事情;生活困苦會比較難進入好的學校,獲得好的教育,難以使用好的工具、教材,幫助自己快速進步;也比較難去遠處親近聖者、聖地,沒有多餘的閒暇可以清靜的修行。這些都要物質面上的豐盛來促成。並非說,困苦就沒辦法達成這些目的,但對於一般有家庭責任,要撫養父母或子女的人而言,這些責任是無法規避,生活是否無憂,是會影響他追求靈性的目的與速度。

因此,聰明的做法是善用黃金法則,做善事是積福德,並不是壞處,別人受益,自己與家人也受益。這些積德,可以迴向給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目的,也可以許願幫助自己的學業、生意、工作、人際關係和生活各個面向。因為,當自己的生活更順利時,自己就會比一前更有能力去追求靈性的目標,而不是在兩難間掙扎。而善用黃金法則,本身已經是在修行。

如果選擇迴向給眾生,也沒有錯,因為在黃金法則下,這些迴向造福眾生,他們獲益,自己還是要收取改善他們的好業,只是這些好業在來世會幫助自己的靈性發展。並非迴向眾生這些功德就會消失,能量是不滅的,你給出去的一定回友返回的力量。無法避免。

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童話的奧秘

『當愛的能量擴展,不只是影響你所認識的人,它同時也影響你不認識的人。它因擴展逐漸成為大愛。』
~MCO


每當上般尼克基礎班練習雙心靜坐,就會提到人身上的兩個心,也就是兩種愛的能力。

第一顆心 -- 個人的愛
一個是私愛,那是親疏有別的愛,你會愛你的子女、配偶、父母、兄弟姊妹、親友等等,它沒有能力將愛及於不認識的人。

第二顆心 -- 寰宇之愛
但是隨著私愛的練習擴展,人會發展同理心,會替別人著想。會願意多犧牲一點自己的利益或觀點,不去傷害他人的利益和觀點。這個靈敏的覺察力,是來自愛的能量擴展。當私愛的能力發展的同時,部分的大愛就開始發芽,滋長。所以雙心靜做裡的另一個心,是大愛之心。

這是指人身上非常重要的兩個能量中心,關係到人的生命品質。

童話故事的神秘內涵
我們看到童話故事裡,常在故事結尾看到一句話:『王子與公主結婚,從此過著快樂無憂的日子。』我們會認會那是給小孩單純的心聽得。多少大人看了也只是笑裡夾帶著許多的心情與認知。

然而,多數的童話都是屬於奧秘學的領域。童話裡總提到愛、善良、貪婪、仇恨、欺騙、受苦、堅持、忍耐、黑暗與光明。指的是一個人內在的成長過程,這成長,是人如何從內在醒來,感知自己的命運與渴求(通常是用童話裡的公主、王子、城堡、火龍、黑法師、精靈、天使等等代表)。故事情節就是人內在靈性修行的路,是一個人從物質的世界跨入能量的世界,開始接觸、握有真實力量的開始,也會因此遭遇更大的反制力量,於是會有挫折、與磨難,也會遭遇非尋常的人和事。

而我們進入內在探索之路,會有一盞(也需要一盞)引導的明燈,那是「愛」。童話裡「愛」的元素並非為了銷售目的而添加的羅曼蒂克因子。它是指人的自我救贖與勇氣來自於「私愛」的開發而產生。

愛的醒覺、開發與擴展,那是指一個人內在的陰與陽結合過程,也就是剛強與柔美結合狀態,也是靈性與物質無分離且掌握的結合。這在童話故事裡,是以王子與公主結合來表徵。

愛的開發,讓人的內在大愛能力啟動,於是人就逐漸具備慈悲大愛的感受力與執行力。這在佛教裡,是指修菩薩道,對眾生慈悲救贖的願。

在童話裡,總會說,王子與公主結婚,後來成為一位明智又愛民的國王,整個國家都風調雨順,獲得快樂的生活,這是指國王的私愛擴展的結果,讓他得到智慧與大愛,能感受平民的苦的層次,他會用智慧與意志力救贖他的王國。這在佛教是菩薩願完滿,渡盡眾生而成佛。

佛是光明開悟者,是不再受制於人的下半身力量,得以昇華。自然是愛與光明的輻射源,也就是童話裡說的:『惡龍被制伏、將公主從城堡救出,與公主結婚,從此過著快樂無憂的日子。舉國歡樂富庶』的意思。在奧秘學裡,這句話不是用來讓我們心中感到百般滋味。它是在述說真理,這宇宙的真理,以及如何讓身上充滿宇宙真理的過程。

2016年5月15日 星期日

靈性成長之路:自尊、自卑與自傲

『之所以要自愛(愛自己)的最深的原因,和任何外在是無關的,與你的身體或他人對你的期待無關。如果你根植於自己的善美,你的自尊心是無法被損傷的。』
~大寶法王 【尊貴的心:自內向外改變世界】一書

記得小時候,家教裡,父母總會對小孩子說,你要自愛,不要讓你的父母丟臉。老師也會說,同樣的話,不要讓你的家人丟臉。校長也會常常叮嚀類似的話,這次比賽,你們要盡力,不要讓學校丟臉。

自愛,總是與他人的期待綁在一起。於是,自愛就常常會和悔恨、自責、內疚連在一起。我們不可能不犯錯,也不可能永遠達到別人的期待。

另一個小時候常聽到的:鄰居的小孩長得那麼高,鄰居的小孩成績考的那麼好,鄰居的小孩多麼聽話有禮,鄰居的小孩賽跑拿獎盃,你要看齊,多學學,不要丟我們家的臉。而我們並非十項全能,總是會有不少無法看齊的事。於是,我們就會對著鏡子說,如果我的身體能夠在高一點,如果我能拿一個獎盃,如果我能再聰明點。對自己的身體、能力表現就會有了自卑。自卑,限制了自己的雄心與意志力。喪失了跨越到超凡的可能性。內在常常打擊自己,懷疑自己。

失去內在,轉求外境
在自尊受到折損後,常常一個人的一生就圍繞在物質面的成就上,為了讓他人能看的見這些外在的表徵,讓他人透過自己的物質面成就來認同自己,我們的生存價值就變成由他人的膚淺裁判來確立,因而自己的價值不再是保守內在的善根,而是在努力的保護自我的表層形象上。甚至做惡的事,如偷竊他人、努力批評他人的不是,讓別人認為自己的優越處、用奸巧方式設計他人,不擇手段讓自己獲益達到自己的目的。

而自己長大成家有後代後,也是基於自己的顏面,不斷的灌輸自卑傾向的觀念,提醒兒女不要丟父母的臉。兒女也常常因此,陷入類似曲解自己的一生。一再循環。

一個人的美麗、智慧、勇氣是根植於自己內在對自己的誠實看法,也就是「真實」;更是根植於自己的「善美」本質上。因此我們說,真、善、美。

我的本質是靈魂
人的本質是靈魂、不是他的身體表徵的美醜、不是他的智性聰愚與否、也不是他豁達或沮喪的情商問題。我們都是一樣,是靈魂來到這世上,練習、學習一些自己還沒學會的課業。只是我們這個教室裡從幼稚園到博士後的學生都在一起上課,我們忘了了自己屬於哪個年級,不是自形不如的跟高年級們比,就是瞧不起、謾罵那些低於我們年級的幼稚生。同時傲慢又自卑,生活的很辛苦,也充滿衝突與傷害。

自尊、自傲、自卑的微妙關係
自尊是一個修行者能進步的主要動力來源,但是自尊過了頭,就會碰到傲慢與自卑的兩端,因為他的標準從內轉向於外境。他的注意力就被外境的現象所引誘,逐漸看不到自己的本質,也就是靈魂本有的善根。他就會用盡辦法去附和外境的標準,丟棄內在靈魂所深知的善惡標準。他開始背離靈魂,因此他的靈性之路才會走向黑暗。

大寶法王所指的「心」,是指人的「內在的本質」;而所謂的「內在的本質」是指「靈魂」。

從確認靈魂身份做起
一個人必須隨時審視自己的內心,一方面要保有自尊的誘因力量;另一方面,又不能過度,變成自傲、更不能因受挫而有自卑。

一個人能確保不走偏執的唯一方法,就是恆常的認清自己的身分:『人是靈魂,不是身體,也不是自己外境的呈現。』

他因此能在靈魂所根植的「善」的本質上,誠實地看到自己當下的可能性與不可能性,不會硬撐面子,做出自己不可能的;也知道自己所能表現的,是因為自己學過,已經具有,不必竊喜自抬身份,傾向自傲;他也能清楚當下所面對的,就是目前的功課,不是別人手指頭指的方向。如此,我們就能遠離黑暗的引誘,靈性得以向上成長茁壯,不會被損傷。

2016年5月7日 星期六

人的能量結構與靈魂成長階段

『...不要講一般的佛教徒,在僧眾當中,了解後而獲得信心者也很少吧 ...』  ~ 達賴喇嘛

學習有兩種方式:
  1. 一個是透過文字、語言、他人的故事;
  2. 另一個是自己的親身經歷。
我們在學校上課時,固然教導會以原理、原則方式讓學員了解通用的法則,可以遇到情況舉一反三得到答案。但是,很普遍的是,學員們都需要聽到、看到實際的例子來應證或填補所聽到的理論架構的內涵,獲得比較實際的了解。這是因為不是每個人的智性發展程度一樣。

「進化」是心智的發展階段
人的「情、智程度」是指人的心智身體結構精密程度。有的人的心智身體已經發展得相當精密細緻、可以輕易地從一句話裡感受到整體的意思,他自動地將自己的類似經驗、他人的故事、類似的狀況和這簡單的一句話連結,瞬間獲得比較全向的理解,因此他的理解是比較完整而深入的。

然而大多數的人,並沒有如此精密的心智體,所以人們的心智體是呈現出各種不同的發展階段。有的可以理解抽象的描述,但並不能立刻和事實連接;有的人無法理解抽象的描述,只能靠實際的例子了解某一個面向;有的人甚至完全無法任何的實際例子和自己有甚麼關係,也對自己的經驗毫無學習的結果,屢錯屢犯。

因此,每個人的「了解或知道」,是有程度上的差別。每個人各自在自己的程度上發展自己的心智體,稱為人類的進化歷程。

我們再來看達賴喇嘛這句話,就可以了解到,並非是否是佛教徒,是否是僧眾、或靈修者就會因為某個稱呼身分就能代表個人有甚麼程度的理解力、信心與控制力。這些能力,因每個人的發展階段而有不同的呈現。所以,信心是有程度性的,在某些條件下有信心,不代表任何情況都有心信。

如果是需要靠實際經驗與實際例子才能了解法則或規定,是不能期望其心智體能夠抵抗外在的物質衝擊。因為他的狀態確實需要靠眼觀、手摸、耳聞、口嚐、氣味來得到了解。這個事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需要,否則我們為何會有這個身體?需要味覺來刺激胃口?需要聳動、情緒的新聞來餵飽自己的好奇?需要經驗人際關係的複雜與情緒上的反應?

一般人的進步或發展方式是靠「練習」。我們靠肢體、感受、思維去練習產生結果,理解因果。豐富自己的認知深度與廣度,構築自己的心智體。

因此,一個修者希望在練習中減少遭遇巨大的災難結果,所需要的是信心。甚麼信心呢?在自己尚未達較高智慧前,需要依賴對教導的「信心」。相信他人曾犯的錯所學到的,應該自己也適用,藉以規避不必要的災難性結果。或者嘗試一些較為輕微的實驗來證明和學習。

舉例
比方說,我們清晰的知道,也不會將手放在火裡燒,來理解火是會傷人的。因為在意識中,我們認為那是顯而易見的。為何是顯而易見的呢?是因為很多很多世以前,我們曾都被燒過,傷過,以前這個不幸的練習給我們很深刻的紀錄,我們這一輩子連想都不用想就會遠離火光,不需要再透過嘗試被燒傷來經驗學習,我們已經學過。這是曾經用肉體來練習的經驗。

同樣的,比方一下,現在我們還是會去嘗試吃、喝一些東西,卻不理會它對自己身體、精神上會造成的傷害,因為,我們對於藥物的說明,化驗公告,或食品上的標籤內容,沒有警覺性、或者即使知道了也不在乎,或者是禁不起好奇或引誘。這便顯現我們的靈魂發展階段,還尚是看不見某些也是顯而易見的問題,還在靠肉體與情緒上的實戰來獲得學習。

對導師的「信心」是靈魂發展中暫時的安全保障
我們需要靠一些知識來填補這些不足,希望能避免毫無禁忌的練習所造成的永久性傷害。然而另一個事實也在考驗著我們,令我們的學習更加的困難,因為,做實驗、編譯這些食品安全的人,也跟我們差不多同等級,也是在錯誤中學習的路上,他們實驗的侷限性也不見得就會幫我們避免傷害,有時候他們的研究結論與建議,反而是造就我們聽從並獲致傷害的原因。

就好像一個幼兒,在小時候必須靠相信父母的教導避免受傷可以長大,但不代表父母的經驗就是完全正確或者適用自己,人到了青少年就必須發展獨立人格,反叛父母與社會的框架,這是一個人人格發展的階段現象與事實。

這就可以借鏡到我們的靈性發展之路,當我們的靈魂還非常依賴練習或實驗來學習時,我們需要適當的導師帶領和建議,至少可以避免無法承擔的災難來到面前。當一個人面對導師的教導時,需要發展一定程度的信心,才能得到引導,直到自己成長到有基本的智慧,有能力去判別事情的真偽,是否是真理的一部分?那時才能較為安全的獨立步上靈性探險之途。最終,自己的智性發展是無法靠別人的。最終還是要靠自己。

達賴喇嘛這所說的「信心」是指這個信心。無可避免的,自己的程度決定獲得甚麼樣的導師來到面前,就有相對範圍的教導來到,給予相對所需的「信心」指導。

這在MCKS所著的書【神的存在是自證的】裡面就有這麼一句話:

『... 如果一個學生目前還不具備辯證的能力,他至少應該查詢一下導師過去的紀錄。該導師的教導是否曾被證實過?若答案是肯定的,在目前,該導師的其他教導可以暫時的被視為真實,直到這個學生有能力親自證實為止。

在靈性進化的路上,願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體都獲得聖性的祝福、指導與保護,走在快速成長的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