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由查克·費尼的故事看至尊奧義書的梵咒

查克 費尼的故事是廣泛流傳於各種媒體的老故事。在現實世界的層面,它揭示一個人看淡名利,並不需要離群鎖居,用不食人間煙火的作法來表明態度。對身無所有的人,看淡很容易說。但對一個口袋裡有億萬財產的人,而仍然不被自己所引誘,的確是超人的自我制約與管理能力。查克 費尼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態度必然有他自己非常清晰的理解。

同時,查克 費尼也給我們上了一課:看淡名利,並不代表不喜歡錢財,也不用去附和『金錢是萬惡之源。』的說法。他用自己的經營的事業和善行義舉來表達:金錢也可以是一種『萬善之源』的說法!

查克 費尼的故事
查克 費尼是全球免稅集團DFS(機場免稅店)創始人。迄今為止,他已經捐出40億美元,他的人生目標是在死前將全部的八十億資產捐完。記者問他一個大家心中共有的疑問:『查克 費尼在億萬資產面前是如何做到如此淡然的?』

面對大家的疑惑,查克 費尼微笑著給大家講了個故事,他說:

一隻狐狸看到葡萄園裡結滿了果實,想進園中美餐一頓,可是它太胖了,鑽不進柵欄 。於是它幾天幾夜不飲不食,使身體消瘦下去,終於鑽了進去!飽餐一頓後,心滿意足。可是當它要離開時,又鑽不出去 。無可奈和,它只好故伎重演,幾天幾夜不飲不食 。結果,當它出來的時候,肚子還是跟進去時一樣 。

講完這個故事,查克 費尼說:

『 上帝那裡沒有銀行,每個人都是赤裸裸地誕生,最後又孑然而去,沒有人能帶走自己一生苦苦經營的財富與盛名 ! 』

媒體追問查克 費尼,為何非要捐得一乾二淨?
他的回答很簡單:

『 裹屍布上沒有口袋 』

查克 費尼已76歲,和妻子居住在美國舊金山的一浴一臥室的出租屋裡 。他從來沒有穿過名牌衣服,眼鏡破舊不堪,佩戴的手錶是地攤上買的塑膠手錶 。他不愛美食,最喜歡的是價格低廉的烤奶酪西紅柿三明治 。他沒有自己的小汽車(當然會有公司的車),外出通常都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他用的公文包曾是個布袋 。他捐給康奈爾大學5.88億美元,捐給加州大學1.25億美元,捐給斯坦福大學了6000萬美元 。他捐10億美元,改建愛爾蘭7所大學和北愛爾蘭兩所大學 等等!

至尊奧義書(Sri Isopanisad)
至尊奧義書被稱為韋達經(Vedas)的冠上寶珠。它包含十八首梵咒(Mantras),內容說明超靈、高靈與轉世靈的關係,或在某個層面可以解讀為神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身為轉世靈(有稱為個體靈或個性)的終極目的。

這十八首梵咒由聖恩 A.C. Bhaktivedanta Swami Prabhupada 解讀並以英文內容出版。這些隱世五千年以上的梵咒才得以讓非梵語的世界和大眾得以窺見遠古時代就紀錄的靈性珠寶或智慧之聲,以誠心與信心衷心感謝。

在十八首中的第一首梵咒這麼說道:

宇宙裡,有生命現象和無生命現象的所有一切都屬於主的,並由主所控管。因此,一個人應只接受他所需要的,也是主為他所準備的額份(quota)。一個人不應該接受其他任何明知是屬於他人的事物。

這首梵咒的內涵相當深遠,但就查克 費尼的故事來說,在現實世界的領域,這首梵咒的意義就很清晰明瞭,這裡舉幾個相關的重點。
  1. 一切都是能量,所以一切都屬於宇宙本體。一個人的意識可以有任何主張,但面臨死亡的時刻,宇宙本體的量尺就不會鬆弛一絲一毫。人帶不走任何物質與名譽。
  2. 一個人要進到現實世界,就如狐狸般只能帶著必要的東西進到這世界,那便是自己的轉世靈。轉世靈可以自由的在人間佔有一切,等到要離去時,也是需要去掉所有不屬於他的部分,所以狐狸只能在餓好幾天,才能再鑽出圍籬。所差別的是,當牠在葡萄園中,他的獲有裡存有精華,這精華讓他成長,所以他不能帶走任何的多餘執著,只能帶走他的靈性成長。
  3. 一個成熟的靈,他已經累世知道這個真理,所以他能在歷練中成功並犧牲自己不必要的額份,只用自己所需的部分(不是自己所想要的)。這裡也點出那個籓籬是甚麼,正是人們死亡的旅程,裡面有如基督教所言的天堂和地獄,或如佛教所言的六道。懂得捨、放下、分享的人,可以在進入這籓籬之前就淨身如儀。正如主(圖片)的象徵形貌:自水中站起,手捻潔淨的蓮花;擁有智性與強健身軀的槌棒;也悟知業力如同海螺的回音,與其放任失序,不如掌握並運用;也非常明瞭這宇宙與靈魂是循環不已的永恆的光;他身懷寶物,展現光明。成長與成熟不靠累積,而是靠懂得分享。
  4. 正如主的象徵形貌,查克 費尼並未脫離現實。主仍然站在水中,水代表慾望現實,這代表他有全然的控制力來運用慾望的力量,而不是被慾望的力量所牽引而迷失。所以,查克 費尼能在金錢慾望充斥的商業環境中,建立他的企業王國,運用慾望獲得財富,但又能不被欲望和財富所淹沒而迷失。一個成熟的大師(Master)所展現不外如此。
查克 費尼的故事可以說是這首梵咒很好的現世例子,每個人都可以看的見,不是遠古的傳說,不知真假。

願我們都能受到宇宙主的祝福,得到啟發、鼓勵、熱忱、意志力,能掌控自己的習性,改善自己的習性,一步步的改進得到靈性的成長與成熟度。

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

業力的運作案例

2014/9/6 的免費健康時段有個能量上的案例值得紀錄

在多年的療癒經驗,雖然或多或少經驗過一個人的好業是可以拿來幫助他的病痛或生活上所遭遇的困難,但最近這個案例所發生的現象極其明顯而迅速,特別記錄下來。

案例
患者很久以前曾遭遇重大車禍,據其描述是被兩輛車子撞到,並被其中一輛拖行近一公里,右大腿開放性骨折達60公分,頭皮手腳皮膚多處因拖行喪失,骨盆骨折等等多處傷痕無法一一詳記。但因為當時年輕,經過一年的休養治療也算都恢復正常。

約十年前因為照顧父親病情,身心疲憊,舊傷的影響開始浮現,身體開始有多處病痛,手也開始舉不起來。

療癒
由般尼克療癒師做過整體的淨化後,發現患者身上的氣輪並沒有辦法調回正常的尺寸。氣場依然很弱小。這在療癒的經驗中,不得不想到業力因素的可能。尤其前後心輪很小,是很難讓患者的靈魂能量大量下到這身體的氣場範圍,如此,患者能被療癒的可能性就非常的低(或許說幾乎是不可能)。畢竟療癒是靈魂的工作,我們療師是幫手的身分。

於是建議患者要考慮去做義工累積福氣。結果患者說,曾經在醫院做過長期的義工,但因為過度熱心,弄得自己疲憊不堪。聽其言,測了一下,是沒錯,患者身上有很多的福氣累積在上,但是,福氣累積並不一定會立即照顧到患者的問題。這是有原因【註】。

因為測到患者有福分,於是在自由意志的前提下,當然要詢問對方是否真想現在獲得自己福分的幫助?在患者的同意下,部分的福分在靈域的聖性幫助下降臨其身。以前並不會去在乎如此請求的結果。在聊了其他問題約十分鐘後,隨手測了一下患者的氣場和氣輪,結果是相當驚訝,患者的心智和情緒氣場獲得大量的淨化,心輪也被打開到一定程度。而療師本人還尚未開始做任何的能量療癒動作。所以心中是相當的震撼。那時心中也蠻篤定患者必然會因這個福氣的關照,獲得最終的療癒(來自其靈魂的力量)。

啟發
這個案例讓我們理解到,一個人的病痛與療癒完全是來自於自己過去的想法、行為。都是自己的因果。療癒師只是人界與靈界間的觸媒,幫助聖性的法則與計畫能有效的運作和適時的調整。

身為療癒師的好處是可以身在現場,第一手的理解人的角色,和人所面臨的問題,更能理解聖性力量的無所不在,全然的眷顧又是全然的放手。就好像充滿智慧的父母,很適當、有很技巧的讓一個小孩獲得照顧,但也同時讓小孩學習獨立、自己做決定、自我負責、又能發揮自己的意志與能力,毫無所限制(學好、學壞都可以)。也許如此說明可以稍稍理解聖性(有稱為神、佛、天使等名稱)的意志和計畫的其中一小小部分。我們不是孤獨無依、也不是可以濫用哀求就能獲得照顧,一個人必須先賺到好業。所以都要看自己的所思、所言、所行是甚麼來決定自己的命運。

願學員們、療師們,不要輕忽自己所學的簡易,其中有深藏的奧秘,需要自己去花力氣去挖掘,這也是自己的功課,這裡說的只是一張簡要的說明,路還是要靠自己走。這又回到「自由意志」這句話上。三思再三思!!!

【註】
記得週日靜坐時有人問到,為何一個人的善行功德或福氣不能自動的幫助他的現有問題?這個問題不是一言兩語可以說明白,主要是基於每個人有自由意志這個靈性的約定。至於為何有此約定?這就是久遠前的歷史。基本上一個人對自己有全然的權利,所以你的修行結果是全然你自己的結果(套句話說,沒有作弊)。

2014年8月30日 星期六

在中秋節前談寬恕

回台灣的路上,在飛機上欣賞一部影片:【心靈勇者/The Railway Man 】

這是二次大戰一位英國軍人成為戰俘,在受盡日本憲兵折磨虐待,參與泰緬鐵路修建的真實故事所改編的電影情節。如果對愛與寬恕主題想了解多一點,這是很合適作為參考的一個真實例子。

劇情概述
男主角在二戰時,英國派駐新加坡的通訊官之一,英軍投降後他們全數變為戰俘,被送去蓋鐵路。這條鐵路的險峻是有名的,興建過程曾死過數萬的戰俘。戰爭結束後剩下的戰俘被營救回國。男主角住的地區裡,有幾個都是當年在一起的戰俘。

男主角對鐵路非常著迷,有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火車上認識一位女士,兩人進而結婚。婚後太太常發現他半夜噩夢哭叫不已,有時一個人站在海邊發呆,行為舉止很怪異,他又不說為何,而且已經影響到婚姻關係。於是這位太太去找其他的退伍軍人,其中一人回述當年男主角所受的殘酷虐待和折磨,他們幾個人都深藏怨恨。雖然戰後許多當年的日軍都遭到戰犯審判死亡。但很奇怪的,其中折磨男主角最狠的憲兵軍官竟然還活著,而且出現在泰國報上,職業是當導遊。導遊的地點之一,就是這個當年監禁英國戰俘的集中營。這位披露訊息的人,拿出他找到的泰文報紙,翻譯該導遊的日文名字,並將一把刀和這則新聞交給這位太太,並要求這位太太,無論他先生看到消息後做了甚麼可怕的事,都要支持他。可見他們對當年的事情有多深的仇恨。

這位女士將東西交給她先生後,男主角陷入沉思。這位披露消息的同僚隨即來拜訪他們,要男主角像個軍人,替他們這些殘存的退伍軍人和被折磨死的人們報仇。他離開時對這太太說,他會做一件事,好讓男主角能下定決心去做該做的事。結果他所做的就是在鎮外一座鐵路的鐵橋下,上吊自殺。

男主角知道這事後,下決心去找這個當年的日本憲兵隊長報仇。他拿著報紙、小刀和行李出發。他太太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他去解決這個揮不掉的痛苦。

男主角是找到這個導遊,並趁該戰俘營展館下班後,潛入裡面,去面對這個日本導遊。這日本導遊和他談沒幾句話,就認出他就是當年被他折磨幾乎死亡的人。這導遊說,他在戰後,騙盟軍的軍事法庭,他只是憲兵隊裡的英文翻譯官,因為他的英文很好。結果他被調去充當法庭的翻譯,因而逃過死劫。如今,他理解為何他能活下來,就是為了親自償還這個罪孽。

男主角將他綑綁,關在當年關戰俘的竹籠內,一邊重述當年的事,一邊準備殺了對方。這日本導遊毫不反抗,他說他非常抱歉當年做了這麼殘酷的事,當年在開軍事法庭時,他去鐵路沿線和盟軍人員清點死亡的戰俘埋葬點和他們的身分時,他無法相信自己曾經殺過這麼多人。他甘願受死,請這男主角以軍人的身分殺了他,他不會怪罪,他是罪有應得。男主角遲疑了很久,在現場來回省思,最後還是放了這個導遊,將刀子丟到水裡,他說,我們已經不是軍人,也不是活在戰爭的時代。就離開泰國。

一陣子後,這導遊寫了封信,懇求男主角回到泰國,接受他的道歉。這男主角帶著太太回到當年的戰俘營,見到這位導遊,兩人交換感受,男主角寬恕對方的一切。兩人日後還成了知己之交。報上有他們老年時在一起照的照片。

和他們的故事比起來,我們一般人平常所遭受的不公平和折磨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男主角曾被打斷全身骨頭,監禁灌水,電擊各種虐待刑罰,還要去挖山開路蓋鐵道。即使這麼多年後,他還是跟這些退伍的戰俘一樣,無法回到正常生活裡。而他還能寬恕對方,我們一般人可能無法做到。但是,這真實故事還是可以做為自己思維的參考,去了解一個比較成熟的靈魂是如何看待事情的。不必用報仇或自殺來忽視或逃避自己內在的問題,來解決內心的不平、怨恨、仇視和喪失自我價值。這是非常值得去學習的一個「知識」。或許某天或某一輩子遭到無法接受的傷害時,可以在心中看到一點燭光,讓自己也能找到智慧與愛,讓事件變成自己的成長經驗。

與中秋的關係
中秋節月圓已到,這是團圓的日子,不只是聚會吃喝,更是要圓滿事情的時刻。很多的案例,都看到患者和家人間有不解的懷疑、不順意、憤怒、爭執、陷害、不公、欺騙等等,造成患者身心的傷害,並轉換成肉體的病痛。這當中是有很深的遠因和近因在裡面綁住兩人。或許我們都喜歡用業報,或冤親債主的形容詞來做負面的解釋,也想去找尋或回溯古時,兩人的關係,想要找到解答。但如果明白能量的作用,這些探求原因的努力,都不怎麼重要了,因為,過去的一切已經發生,是無法改變一丁點。正如那男主角和那些退伍戰俘,一輩子都在這痛苦裡深埋,出不來,也無法改變自己,去釋放痛苦和仇恨。基本上,生活是已經毀滅了。

能解決問題的,就是當下正在發生的事件,只要去看這現在正在發生的問題,去理解自己的情緒來源和自己揮之不去的意念來源,才能找到那個不解的結。這答案決不在對方的身上。因為,眼前所遭遇和發生的是業力法則所給予的機會,因為是機會,所以自己才會感受這麼的激烈、深刻,是要讓自己親臨其境,去磨練、撞擊這個很久還解不了的困難。佛教常說:「放下屠刀」是這個意思。自己心裡正在反照自己曾有的因果。要傷害一個人是很簡單的,這是任何畜生都會,不必教、也不必想,但要能用別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就要磨出智慧,那必須有高層次氣輪的發展才會有可能,這便是愛與寬恕的力量,讓自己的黑暗化成金色的聖性光芒,這便是修行的目的。所以最深刻的修行不外是去面對自己的累世問題。

當然,多數的人並沒有這裡說的問題那麼嚴重,但是親人在一起,總有誤會、嫌隙、偏見、比較等等,造成自己生活不快樂。這也是一樣的問題,只是程度上的差異。我們可以乘著中秋月圓的「圓滿」意念、善能量,合併月圓的強大淨化力量,用感恩、寬恕與關懷去淨化自己內在的負面情緒與傾向。這便是在吃月餅、賞月之外,對自己最大的幫助。也是對他人最大的幫助。

願我們都有此勇氣、愛、與智慧去面對所有的不可能,願我們都能受到祝福。

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冥想與意識的關係


冥想!提升你的意識,因而塵埃無法沾上你 -- 靈魂!』 -- 蔡國瑞大師

在療癒的經驗中,常碰到患者或患者的家屬問到,為何會發生這種問題,為何是我要發生這種問題?記得蔡國瑞大師曾說:『憂鬱症患者是很好的冥想修行者,只是他冥想著不好的方向。』

當意識受到遮蓋,是難以看見自己的問題。就好像一架飛機飛在雲霧中,是看不見雲霧之外的世界,也無法從晴朗的外界看到自己陷在雲霧中。這是說,一個人的意識,如果受到遮蔽,他是很難察覺自己在哪裡,以及為何會在那裏?

意識讓你覺得有「存在感」,但意識並非你,念頭不是你,情緒感覺也不是你。你是靈魂。意識也只是靈魂的工具之一。意識是一個人意念情緒的舞台。

所以,慧能、神秀用明鏡台,來比喻心識。意識是內在的鏡子或舞台。藉由意識的覺察能力,意念與情緒的活動讓每個人可以斷定自己是存在、是活著的。但這只是意識的被動覺察能力。一個人需要鍛鍊的是主動的覺察能力。

死亡,是靈魂不再使用肉體層面的「意識」工具。

靈魂的存在是同時跨越多個空間。所以,人是同時間存在於多個次元,人並不需要昇華去哪個次元,所需昇華的是意識的力量。

而每個人因自己的感知意識的能力不同,能經驗那幾個次元也就不同。多數人意識只能經驗並記憶肉體次元。而肉體次元內,很多的意識來自於下半身。下半身與生存、佔有、我執有關,所以意識容易遭到這些意識過度活動的汙染。

淨化意識的方法之一
冥想(靜坐或禪坐)的方法,是讓我們有機會淨化身體的氣場語氣輪,讓意識的感知裡減少來自肉體、情緒、意念的負面能量汙染。這是冥想的第一個好處,淨化。

另一個冥想的目的 --  提升你的意識感知的頻率範圍。有能力感知並紀錄自己在其他次元的經驗。

是甚麼擋住一個靈魂的光?是一個人的習性、氣息、個性的缺陷所產生的負面能量。因此,意識裡充斥著負面的意念與情緒,聽不到來自靈魂細緻的訊息。

這裡舉六祖慧能與神秀著名的詩句:

神秀:「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就如神秀的詩所說的,勤擦拭自己的意識(明鏡台),讓它保持乾淨,靈魂控制意識活動的能力就會加強。神秀所要闡釋的是:要改自己的習性、氣息、個性的缺陷,持續的改進,就可以改掉缺陷。

慧能說:明鏡非台,何處惹塵埃。是說,明鏡已是光明無塵埃(沒有汙染),本來就不會染甚麼塵埃。指凡間塵世的髒氣,汙染不了意識。這是指一個光明開悟的靈魂,它的能量是清明細緻的,頻率很高,一般人的負面情緒和意念能量是但對一般人,固然靈魂不是身體、情緒、個性、氣息,所以靈魂不想也不易沾到髒氣,但這些缺陷所造成的負面能量是會蓋住靈魂在現實世界的唯一窗口:意識或心識。

事實上,這社會中是有些人喪失了人性,也就是靈魂被沾汙的狀態,成為迷失的靈魂。所以佛教中有六道,提及迷失的靈魂墮入畜生道等等,是指這個狀態。

雖然明鏡本非台,但這明鏡還是會被這台子上的汙氣遮蔽,自己內心的負面意念和情緒的確是內在的塵埃。

所以六祖慧能說的,是在靜坐中,或某種程度開悟後的狀態,負面的能量被洗淨,顯露靈魂的本質,並能控制清明的意識。不會受塵埃所染。

從患者身體的狀態也可以理解到這個現象,當一位糖尿病患者雙腳泛藍黑色腫脹時,他的靈魂已經退出雙腳,是不願經驗這骯髒的狀態,所以靈魂還是很怕髒,是會被汙染,所以怕,會離開。一旦離開雙腳,雙腳就失去自我恢復了療癒能力,所以糖尿病患者腳部一旦有傷口就很難痊癒,最終以截肢處理。


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身心靈健全與般尼克療癒

甚麼是健全
在地球上,一個完整的人包含兩個結構,一個是看的見、摸得到的生化肉體,另一個是看不見摸不到,但天天在想、在感覺的能量身體。整體的健康是這兩個身體都處在健康狀態。當我們說此人身體健全,是指他目前身體沒有殘缺沒有生病。當我們說此人身心健全,指他的身體健康和心理狀態平靜快樂沒有惡念或苦惱。

正統醫學專研生化肉體層面,所以檢驗肉體健康不代表一個人的心理層面是健康的。然而心理層面的問題,會影響甚至是主導肉體層面的活動,例如睡眠、工作、休閒、飲食習慣、與人互動關係、自處關係。如果長期忽視心理層面的原因、機制、影響和結果等等元素,一個人想維持身體健康這回事是相當脆弱的。到此為止,我們還沒有觸及靈魂的層面問題。

蔡國瑞大師曾說:

從口吃進身體的汙穢,只會汙染你的身體,

從你口中出來的汙穢,會汙染你的靈魂。

身體與心理層面是暫時性的,只存在於這一世;靈魂的健康問題是跨世代的永恆呈現。

物質層面與靈魂健康的關係

如果身體不健康、財務狀況不佳,

為了"生存"做了傷害他人身體的事,靈魂層面就受到汙染。

同樣的身體健康、財務狀況良好,

為了"慾望"做的傷害他人身體的事,靈魂層面也受到汙染。


心理層面與靈魂健康的關係

如果心理不健全,與他人互動不良,

而傷害了他人的身體或心理狀態,

其靈魂層面也就受到汙染。

如果心裡不健全,與自己互動不良,

而傷害了自己的身體或心理狀態,

自己的靈魂層面也就受到汙染。

受到汙染的靈魂就需要透過投胎,在來世進入一個相對不健全的肉體和不健全的心理的身體內,重複經歷、磨練直到放棄、接受、認命、得到淨化為止。有人稱此為還債過程。事實上,是有比較好的方法。

面對這一世,可以清點下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狀態,應該可以多少理解自己的靈性健全狀態,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問題或困難,如果自己沒有好方法解決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層面的困難,是否需要研習一些知識與方法,幫助自己解決現有問題,或預防可能發生的問題,這對自己應該是很重要的事。

生活所追求的目標是否幫助自己的靈性價值?
生活有千萬種方式有千百種型態,歸結一個共同的目的,他們希望獲得的是幾秒鐘、幾分鐘、幾小時或幾天的愉悅、快樂、舒適的感覺。為何時間長短差那麼多?這和一個人所做的事和平時的心理狀態有直接關係,因此所獲的的滿足型態不同。透過能量上的理解,一個人比較容易看到那些事情,甚麼心態,甚麼目標可以讓自己的愉悅感成為正常的心理狀態。這是學習能量的好處。

希望有興趣進入靈性領域、療癒領域、甚至是宗教領域的人能獲得這方面的知識與技術,這些工具會幫助你跨越神秘、跨越語言,明瞭這些領域的本質和所追求的藍圖。人生不只是追求物質的豐盛,也需要靈性的豐盛,同樣的,反過來說也是對的,人生不只是追求靈性的豐盛,也需要物質的豐盛。這是享有長期幸福快樂的原因。

般尼克療癒基礎課程
般尼克療癒是簡單易學的能量療癒方法,可以直接照顧自己的身心靈各層面,可以幫助家人獲得身心靈健全的改善。透過能量知識,讓自己有更清晰的觀念和視野去看待自己的物質生活、人際關係、宗教信仰、人生方向。它是一個很好使用的工具。歡迎參加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

2014年8月17日 星期日

由公眾人物的案例看寬恕與愛

聽說這24項是謝霆鋒寫的,如果真是他寫的,可以借用他的個人生活實例,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一些平時比較難說明的事。特在此感謝,借用一下做為討論內容。前一陣子才討論到入世修行和出世修行,這是個入世修行的故事。

他說:
  1. 人在的時候 ,以為來日方長什麼都有機會, 其實人生是減法, 見一面,少一面。 
  2. 別人怎麼看你, 和你毫無關系, 你要怎麼活 ,也和別人毫無關系。
  3. 面子到底多少錢一斤,我們為什麼要在乎別人的看法。
  4. 有一天你會明白,善良比聰明更難。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
  5. 不聞不問不一定是忘記了,但一定是疏遠了,彼此沉默太久就連主動都需要勇氣。
  6. 不要在心情糟爛差的時候, 用決絕的話傷害愛你的人。
  7. 有時候,沒有下一次,沒有機會重來,沒有暫停繼續。有時候,錯過了現在,就永遠永遠的沒機會了。
  8. 用心甘情願的態度,去過隨遇而安的生活。
  9. 所有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
  10. 有時候,我們明明原諒了那個人,卻無法真正快樂起來,那是因為,你忘了原諒自己。
  11. 一個人有生就有死,但只要你活著,就要以最好的方式活下去。可以沒有愛情,沒有名牌,但不能沒有快樂。
  12. 其實,人都是很賤的,愛你寵你的人你不稀罕,對你冷若冰霜的卻是窮追不舍。最後搞的遍體鱗傷的還是自己。
  13. 不要的東西, 再好也是垃圾。
  14. 如果你沒瞎, 就別用耳朵去了解我。
  15. 真正的牛逼不是你認識多少人,而是你患難的時候還有多少人認識你。
  16. 那些不需要解釋的事情, 從你張嘴那一刻起 ,你已經輸了。
  17. 很多人闖進你的生活,只是為了給你上一課,然後轉身離開。
  18. 距離,產生的不是美,而是詮釋了不堪一擊的愛情。
  19. 人生煩惱就12個字:放不下、想不開、看不透、忘不了。
  20. 女人沒魅力才覺得男人花心,男人沒實力才覺得女人現實。
  21. 慢慢的,長大了,卻感覺變沉默了,懂得多了,卻不快樂了。
  22. 明明不是陌生人,卻裝的比陌生人還陌生。
  23. 跟自己說聲對不起,這些年一直沒學會愛自己。
  24. 在乎才會亂想,不在乎連想都不會想。

入世修行,是刻骨銘心的,就像是上解剖學,見筋見骨,也會讓一個人對自己誠實,知道自己是甚麼(如果不扭曲的話)。如果這真是他寫的,他是用開賽車的速度開完別人用牛車走的修行道,的確艱辛,但也收穫豐實,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根據所寫的,和能量上的現象,這裡是有些建議可以參考,也順便解釋有關寬恕、愛等的細節問題,這是因為有公眾人物的實例,可以免掉不少的背景說明,也更能幫助討論。

愛的能力有兩種,一個是付出,一個是接受
愛是一種呼吸,不能只呼不吸,也不能只吸不呼。建議練習學會用「單純」接受關懷。我們多數人接受愛的能力是不足的,接受力不足,心中浮現的感覺不是關懷與愛,而是覺得管太多,很煩、有壓力(如第12項)。比較單純的接受,應該的反應是:『謝謝關心我,我了解你是愛我的,是為我好』。後面不要加上:『但是。。。』是的,人生是沒有完美這件事,每個人都有困難、極限、兩頭難。但這都是自己的問題,自己的功課,自己解決。但是在那個時點上,盡量單純化。

寬恕後,仍然不快樂
這有兩個面向要處理:

第一個是自己能量上有阻礙。
如果有能力接受關懷,你將自動快樂起來。雖然說已經寬恕對方,但這寬恕只走到後背心處,還沒再往上經過你的心,自然無法真的放下,有陰影。它卡在背部很緊,會讓一個人老是悶悶不樂。如此長久下去,會傷到脊椎,甚至是腦部。

如接受愛的能力增強了,第2,10,12,16,19,21,23項會變的好些。能接受愛,你才有能力真的釋放出所寬恕的事或人。

第二個面向,是如何反應,而這個又基於第一步的進步。
一個人不快樂,不完全是因為沒寬恕自己,也不是不愛自己,是沒辦法做到,原因還是因為感覺不到別人的愛。若朋友來關懷,不要解讀成是有其他的企圖,不要對號入座(就如同第24項說的)。如果自己真有能力接受愛,無論他人是因好奇或關懷在問,你所聽到心中的是:『朋友終歸是朋友,會來噓寒問暖。』回答很自然會是:『很謝謝感激你的關心,我收到了,非常高興。』心中一定會愉快。快樂是這樣來的。跟別人的心態無關,跟自己的解讀有關。而自己的解讀,也會改變別人的意念。對雙方都好。

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清楚的表現在自己的能量場上,它可以幫助自己理解自己,並有方法調整自己。

再次謝謝能有機會借用生活教材來了解一些困難的人生議題。

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

由災難討論療癒

繼上次高雄的氣爆,新店也有相似事件發生。人們心中自然會浮起:『這是怎麼回事?』而問了後,也多少會感覺到它的答案。

外境是人心狀態的鏡像,確實是如此。如果用吸引力法則,也可以解釋這些現象。所謂 『Alike attracts alike.』 希望人們不要將此解讀成負面上的意思。

願受到傷害的人們能盡快平復情緒,回復到正常生活的軌道上。這才能遠離負面的場域,避免吸引負面的類似的能量靠近自己受到進一步的汙染。對自己,這個做法才是最好的自我幫助方式。也願非受災的人們能心理平靜,不要夾雜負面的解釋或想法去看待事件,以憐憫和誠心提供協助,而非干擾受害者,這是對自己和對他人最好的幫助。

從療癒案例了解創傷是甚麼
在過去療癒的經驗中,看到許多案例,患者心理和情緒的問題是來自多年前(常是小時候)受到某些事件的衝擊而有創傷。他們多年來背負這個隱性的問題生活著,因為自己不會發覺,他的生活方式受到這隱性的力量影響,他的行為反應讓他吸取更多的類似能量,逐漸擴大當年的創傷。患者自己並不明白發生甚麼,時間是不能療癒創傷的,只會累積加重直到爆發。

這時,我們就會想到,在這些嚴重社會事件裡,會有許多人得到心理的創傷,他們會在十年或二十年後發現這問題的嚴重性。因此,事件本身只是個開端。

從能量面觀察,心理創傷,是身體的能量層面受到部分的損害,是結構上的破損。它不只是腦部有這個記憶的問題。美國退伍軍人在戰後多年仍然深鎖在心理問題上,脫不開,甚至是一輩子煎熬。所以,可以窺知它的嚴重性。

自我幫助的方式
社會需要的是關懷他們的生活需要,以宗教或公開儀式確認這個事件,為受害者的傷痕表達同情與生活協助,並要一再的讓受害人接受並了解,這事情已經發生,也已經過去,它們不再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以免讓受害人的創傷擴大到以後的時間軸上。這是撫慰的目的。

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讓這些受害者能走出自己的傷痕,出去社區、團體做些關懷別人的義工,這將是對他們消彌自己內在潛伏問題的最大幫助,只有如此可以走出受害的陰影。這是最終的解決方法。如果一個人修補這個社會,這個社會自然修補你,因為你的修補願力,就是正在修補自己的創傷。避免認為這是社會欠你的,因為這正是這個事件所要種植在受害人身上的東西,它將演化成許多的症狀。受害人也需要理解收到賠償並無法解決心理上的創傷,賠償和創傷是兩回事,再多的賠償並不能取代創傷,以金額表現自己的狀態,是在增強自己的創傷的強度,最好不要將金額和傷害放在一起評估,以實際需要衡量才能脫離影響。

雖然般尼克有許多方法可以幫助創傷的患者,但這些方法,沒學過是無法使用。在此談也無濟於事。但是,原則已經談到,一個人幫助自己解決心情的問題的最大力量是付出關懷,並盡己之力寬恕一切,才能得到自由與健康。

生命是自己的選擇
心識是感知生命的儀器,沒有心識,無從感知還活著。所以心識內的活動,決定、並確定自己的生命的狀態或品質以及未來的生活的可能景象。對創傷不解、感到絕望、失去信心的人,他的生命走上害怕、無安全感、怨怒的生活道路上。能及早確立希望和信心者,他的心識會給他一個積極的道路。能跨越自己的,更進一步去關懷他人的不幸,他已經遠離不幸、災難與創傷。這簡單的做法就足以幫助自己。畢竟個人的生命和生活是個人的;家庭的生命與生活是這個家庭的。也唯有能化解內在的人,能釋出愛的力量的人,才能療癒自己和家人的傷痕,因為療癒的力量來自於愛與關懷的給予者,他們在各個宗教、文化裡有不同的名字,但都是代表慈愛、幸福、祥和、生長的力量。有時巨大的事件,可以搖醒某些人,但也可以讓一些人睡得更熟更深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