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中庸,需要有敏銳的識別能力。如何是中庸?因人而異。對某個人是中庸的情況,對另一個人而言就不見得是。』 -- MCKS
鑑別能力
神的創造力,本身就基於差異性與多樣性的目的。因為,有循環法則和進化法則同時在運作。有多樣性和差異性是生命與生活中的事實。我們雖然知道這個事實,但並不理解這個現象在我們心中所造成的影響。
造成人們痛苦的原因,是因為智性發展與智慧(仁慈與悲憫心)發展尚未臻完美,因此,人們陷在自我的中心內,期望所有的一切是圍繞這他這個中心、依他的標準來運轉。而實際的生活中,很少有事情是以自己的觀點為中心而發生。這是一個人痛苦的本源,也就是觀點的錯誤,這錯誤是來自於個人的觀察能力受到遮掩,也就是一個人的識別或鑑別的能力缺乏敏感度。無法覺察他人的需要,或他人與自己有差異的原因在那裡。
中庸,是一種訓練。可以訓練自己的識別敏感度,不會偏激到一端,讓自己的感知能力與覺察能力的頻寬能擴展。可以接收(接受)不同的頻率的主張和標準,讓自己保持清醒(中庸的態度)。因此,可以不陷入對立或偏執的痛苦,也可以察覺觀點差異的基礎所在,更可以察覺差異間仍有些相同的目的,有能力達成和諧與共同運轉,讓進化可以向目標前行。
有敏銳的鑑別能力,能快速的「認知」:在生活和生命中,自己的相對位置,離開以自己為中心的亂源,找到行進方向的基本能力。也是「了解四聖道」與「做到八正道」的基礎能力。
從這裡,或許可以開始瞭解2,500年前的聖者孔子主張仁慈與中庸,是甚麼意思。也可以了解老子「無為」(意指不以自己為中心)的哲學。
動態的中庸
生為男性、就必較不容易理解女性,反之亦然。學前的幼兒、退休的老者、和充滿活力的成
年人間互有消長的能力與生活環境,相互間的理解能力就有限制,溝通也就有困難。不同的地域、種族受到集體文化的約制,難以跨越邊界,理解另一個地區,或另一個種族的文化與思維背景,也就無法全然理解兩者間的差異緣因,和任何相似處的可能所在。
中庸是基於鑑別或識別,也就是基於研究、實驗(試驗)、也可以說是體驗,來達成理解和確認,這個過程,是接觸、摩擦、去除單相觀點(預設立場或假設)後的溝通。因此,中庸,不是取得中點,或客觀看待而已,它是像磨練鑽石各個反射面的過程。
如果我們觀察磨鑽石的過程,需要一個黏土抓住鑽石,確定某個面像需要琢磨,在磨的時候,要注意溫度,否則鑽石會爆裂。因此,不要對人與人交互,不同觀點間交互會有摩擦與衝突感到意外,但是,交互的目的,是為了瞭解,不是為了衝突。太過於激烈的摩擦會造成爆裂的意思是自毀。
因此,當不同觀點相遇時,能保持以「理解」對方為方向者,他會取得某種程度的中庸。執著於自己觀點的,不會有任何進步。忘了交互的原本目的,而對衝突充滿激情或情緒、甚至享受這種衝突的人,最終走向自毀。這是進化的過程的自然淘汰,靈修的路,也是一樣。進化是一種循環向上的方向,是以保有方向、獲得豐盛能力者,才能往上。不是固守自己、摧毀別人可以得到進化。目的很不相同。真理不是越「辯」越明,真理是越「辨」越明。
由於每個人在進化的路上的位置不同,來處不同,經歷不同,因此所發展的中庸也會不同,中庸是一種進度、是一種程度多少的問題,是對不同層次(面向、頻率)的真理認知多少的問題,也和自己體驗和鑑別能力清晰度有關係。個人發展個人的。
但是越是能中庸的人,他的觀點寬度越寬,同理心越廣、越細緻,敏感度與寬恕力量也越寬,智慧也會更延伸。所以,我們再看聖人孔子可以「因材施教」,這四個字,包含很深的靈修能力,所以他對不同程度的人可以同時有耐心、有包容心、也有智慧去引導人,還可以恰到好處的給與「進步藥方」。真的令人匪夷所思。我們只有謙虛自處,努力再努力,朝對的方向前進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