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般尼克療癒法 -- 從療癒邁向靈性之路

對於當今一個以工作為中心,或以家庭生活為中心的人而言,靈性的意義並不一定能和他(她)內心的中心或重心連結在一起。

如果我們看一下自己的生活。無論對未來充滿憧憬、希望也好,或者感到無力、茫茫一片也好。除了工作、家庭生活之外,屬於個人自己內在的重心是甚麼?

我們有時候是深陷在生活的工作、情感、家庭、關係等等問題裡。我們會想知道為何生活一定非要如此嗎?我們向外尋找各種可以解答的方式。

例如,一個長時間為家庭生活工作的人,常常在四十歲後產生失落感。為何?
  1. 自工作忙碌後,時間飛越。他所認為長遠的未來或青春,突然消失。他的生命走過一半,而他感到失去時間和給他自己的機會。
  2. 基於生理的因素,他不再如青春期的活力旺盛、也漸漸感到失去性激素的刺激。激情被迫淡化,於是很多人向外尋求刺激,填補性記憶的失落。
  3. 如果經濟生活不愁,登過許多的人生高潮獲成功,這時會發現,自己除了那個成功的領域外,其他領域自己如同空白,開始懷疑自己的成功是什麼,幸福是甚麼?為何會如此?開始懷疑自己身邊的人,是因為財務的原因依靠著他,並不是濃密的情感。為何?想到自己對待他們的過去,不也是如此嗎?沒有太多時間。
  4. 另一個情況,是將生活的重心全都放在家人身上,配偶、小孩、父母。一旦時過境遷,父母離開、小孩長大遠走,發現自己的生命有一大段空白;空白的是失去自我。
我們遲早會尋找自己:『我是誰?』
我們活在這個難說長短的歲月中],是來找甚麼?快樂、幸福?生命的答案?

認識自己存在的本質,是能安住自己內在的要素。如果,一個孤兒,不曾知道自己生父母,他的一生裡,腦中是有一個大的問號如影隨行,壟罩在他的成功、失敗、快樂、幸福、不幸上,他內心無法有一個安住的地方。

這便是我們不了解自己靈性本質會產生的類似現象。因此,物質面再優渥、生活再順利,也會感到生命與死亡的背後,有個巨大問號如影隨形,它會引動一個人想去發掘答案。

這是自古以來,人們不停問的問題,這是生命最終的問題。而每一個宗教、哲學、科學都希望能給出這個答案。人們也依各自的命運和機運,在自己的選擇的路上尋找屬於他自己的。

般尼克療癒探討能量本質
般尼克療癒,不是宗教,是給予實用的技術,讓一個人能用這些技術,有能力自己去尋求答案。般尼克療癒,透過療癒的技術,逐漸理解人的存在本質是甚麼。

療癒中,使用到各種能量,這不同的能量有不同的功用,可以用在每個人甚至所有動植物身上。能量引動療癒,都有預期的效果。透過一再的療癒實證,我們可以得到真實的經驗:能量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不可分離。生命幾乎等於能量運作解果的問題。

而這些能量的來源是甚麼?這個問號成了我們探索的中心。般尼克在靈性探索領域,提供更多的工具,透過這些的工具,我們自己去證實這些能量的來源。我們探索的經驗,讓我們可以真實的去理解並衡量(數量化)一般人認為的玄妙的靈性世界,和我們所稱為的大自然、老天、神、造物者或宇宙起源。我們不是用迷信或猜測,是用親身的經歷與驗證去理解。

般尼克療癒給我們一個自我獨立的能力,不墮入宗教間的隔閡、不陷於迷信的天堂與地獄的表面說法,就不必有過度冀求或無明的害怕。我們可以用比較有系統的方式去了解、探討我們的內在世界或所謂的宇宙、靈性世界等等看似不同卻是相通的題目。

歡迎參加般尼克提供的課程。只有親自去學習、使用才能知道它是古智慧的精華、是重啟每個人天賦能力的簡易方法、是讓每個人重獲清淨思維與靈性自由的方法。

2016年8月16日 星期二

梵文Prajñā 與智慧

『所謂的「智慧」,是一種取捨,是在善惡、好壞、對錯之間的一種選擇,而我們要讓智慧開展的先決條件,就是先培養好正確的正見、觀念』
----大寶法王噶瑪巴《智慧選擇》


做決定,是人們時時刻刻的工作,也是習慣。也因曾經的選擇,現在感受著欣喜、滿足、懊悔、痛苦。只是,很多決定與結果間的關係我們已經難以連繫在一起。

做正確的抉擇是我們希望的,其條件是對人事物有清晰正確的觀察與了解,也就是有「正見」;另一個說法是要有「正確了解」的能力。是甚麼阻礙我們失去正確了解的能力?主要有三個原因:
  1. 當時氣場是骯髒的,尤其是氣場內充滿負面的情緒和意念時。那麼是甚麼來源產生這些負面的能量?它多數是自己產生的,也可能是別人投射的。
  2. 曾經欺騙過他人,或欺騙自己。這會造成「智能」受到扭曲。
  3. 有多少覺察能力。覺察力的基礎是心輪。缺乏心輪或「愛」的能力就缺乏同理心的能力,他觀察人事物的「全象」能力就受限。因此,覺察是有層次,層次高低影響觀察的廣度與時間跨度,也就影響判斷與選擇的結果。

「智慧(wisdom)」不等於「智能(IQ)」

智慧一詞是我們日常用的詞語,通常的意思是表示某人的表達或決定是比較周延或聰慧。而這個詞通常用來表達英文 wisdom 一字,而英文又用wisdom 來表達梵文Prajñā (印度佛教經典)。Prajñā 是說覺悟者對人事物的認知準確、通澈、清明、無遮程度。根據大寶法王解釋,Prajñā 是「有正見能力」,和一般使用的智慧或wisdom有些不同。在蔡國瑞的書中,這個能力是以準確的認知和正確的表達(Accurate perception and correct expression)來代表,並將愛與智慧放在一起,意指準確的認知要有相當足夠的覺察力。

不同語言的意思上有些差異,這是翻譯的天生問題,無法避免。然而了解意思是比較重要。

缺乏正見或正確的觀念(right viewpoint),就沒有正確的覺察力。覺察力是一種「全向觀照能力」的程度,它無法靠頭腦分析得到,它也不是純粹的一種直覺。而是對人事物,有綜合客觀清晰的認知能力,能做出正確的解讀與判斷,並能清晰正確的表達所認知的內容。它是一種「全象」認知的能力,有時候我們稱之為「直知(direct knowing)」;它也讓我們能簡要的表達正確的內涵。這個能力是來自於一個人氣場的品質細緻與潔淨程度,也和他的能量身體功能性完整和平衡程度有關。這是修行的一個自然結果,也可以說是一種修行的呈現。

智慧是一種覺察力的品質狀態的呈現,也與覺察力量大小有關。所以它有程度性,不是有或沒有的問題,是有多少。比較有智慧,就比較不容易造負面的業。

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寬恕 - 約翰福音的一則故事


聖經 約翰福音 8:3-11 紀載

有個女的通姦,被人發現,人們押著她到耶穌面前。大家圍著她,問耶穌說,按照摩西的律法,我們應該用石頭砸她。他們問耶穌的意見,耶穌回應他們,如果你們之間有任何一個不曾有罪(sins)的,就可以拿石頭砸她。結果人們一個個離開,直到全走光。耶穌對這女的說,他也沒有責備她的意思,可以離開了,但是不要再造這罪了(go, and from now on sin no more)。

這故裡面說了幾件事:

  1. 人們主張正義,並不代表主張的人從不曾犯錯。只是有沒有人曾經發現並主張要懲罰而已。
  2. 我們常常犯錯,但是對自己的錯多半不知道,即使知道也不去改,常常犯同一個錯。但對別人犯的錯,就非常的敏感。
  3. 耶穌主張兩個平衡的力量:恩典(Grace)與真理(Truth)。寬恕,是基於慈悲,同理心。但是,並不代表接受錯誤。犯錯,所需要的結果是犯的人自己悔過、去改。跟周圍的人憤怒與否並無關係。為了平息眾怒,而去執行懲罰,讓眾人消氣,這是移轉問題的本身。結果眾怒是消了,犯錯的人可能還不知道有錯,也不去悔過。這是有問題的結果。也就是目的從幫助一個人進步,變成是為了讓一群人發洩怒氣。產生雙方都是負面的結果。兩方都退步。
  4. 人多數對自己仁慈,對他人嚴酷。要做到對人仁慈,必須將這種習慣改過來才有可能,也就是要對自己嚴厲,對他人仁慈。社會治安不好的時代,多半是對自己仁慈,對他人嚴厲的時代。社會治安好的時代,反過來,通常待人從寬,律己從嚴。亂世,就走的更極端,從對己仁慈,變成貪婪自私,對他人變得殘酷掠奪,完全失去人性。
  5. 寬恕是對人仁慈的一種表達,是給人們機會去改。重點是給出機會讓人有可能去改正錯誤。如果改過了,在業的法則裡,雙方都得到好的業,種下好的種子。這種子是有權利走向合一或開悟的路徑。因為,兩個人都斷碎了業所規範的命運,或者說在暗室中鑿了個窗,看到了光明。
  6. 在能量的層面。當耶穌問眾人時,眾人從憤怒轉為冷靜,最後離開。這是耶穌運用智性的能量來療癒情緒的能量。這正是般尼克療癒的方法。雖然般尼克不用說的,而是直接投射無聲的能量而已,但是意思相同,效果也相同。當耶穌叫他們想自己有無犯錯過,這是讓他們的能量運用從情緒身體轉向智能身體層面,而智能身體比情緒身體更靠近靈魂。理性的成長,可以克制負面情緒的宣洩。所以,其結果,是耶穌療癒了一群人,也順便再療癒這個女士。這故事本身也可以說這是一個療癒的過程。

2016年8月13日 星期六

由「信解行證」談般尼克療癒

民國初年有佛教界著名護法趙樸初,因做事積極進取,被人質問:『佛教精神勸人出世。你行止不像,你真信佛教嗎?』

這位護法說:『我當然信。信是先對佛陀信賴,然後是對佛的理解,再將這種理解付諸實行,最後得到證悟。這樣一個信、解、行、證的過程循環往返,日益得到更高的境界。』

這說到學習與修行的精要:
  1. 無論學什麼東西,先忘掉過去的東西,先信在學。
  2.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認真的學,然後解。
  3. 修行,是要去實行,有了解才能實驗。
  4. 實驗後,才能確定真假,才能拿來跟以前所學的其他學問比較。
  5. 修行是循環往返的過程,理解有層次,真理也有層次,實行也有層次,是需要一層層的破解,成長。
般尼克療癒並非宗教,但在理論上跟許多宗教理論是共通的。MCKS 在教導上,也提及類似的方法:
  1. 靈性的學徒先要有信心或奉獻的能力,才能破除自己的阻礙,才能放下成見去學習,。
  2. 靈性的學徒一定要有辯證能力。學習、理解後,去實驗,再自己證實所學。
  3. 也說到,進化是一種循環向上的過程。我們會在週而復始的循環中一再的被測試或者說被淬鍊,直到純熟,通常解釋是由學習到成為習慣的過程。
  4. 真理有許多層次。有表面的意義,有符號或象徵性的意義,也有能量上的意義。一層又一層,需要透過學習與論證的過程獲得經驗。
  5. 這些修行的過程,是只有在物質時空才能快速達成,在其他的空間很難。所以有一個肉身來到這世界,是很難得的機會或好業。要保持身體健康,善用身體與壽命來幫助自己進步,不要浪費。所以,般尼克療癒法是設計給入世的修行者,也就是有家庭、社會責任的人使用。用此法,可以同時照顧到靈性與現實的兩個目的,不衝突。
這是般尼克療癒強調療癒的另一層目的,般尼克療癒不止於將身心調好,進一步是要維護自己修行的廟堂(身體)。

要達成這個目標,自己要先成為一個好的能量建築師,好的建築師先要懂得自己的身體構造和宇宙的關係。逆宇宙律法而行,只是讓自己在靈性進步上更困難,白花更多的氣力。療癒師表面上是療癒身體,實際上是要理解自己身體和能量空間(宇宙)頻率的關係。是要營造一個靈性成長良好的空間給自己。這良好的空間,通常被稱為修行的廟堂,也就是自己的身體結構。

人際關係 -- 寬容

『無論你所愛的人是多麼的甜美多麼的棒... 他(她)總會有不足的地方。玫瑰總是帶刺。無論如何常保快樂!』
~ GMCKS


我們活著,總是要使用這個身體和心智能力去反應所遭遇的事情,所以意念與情緒幾乎占據我們生活中的全部。從某個角度說,是我們的能力,從另一個角度說,我們是意念與情緒的奴僕。那麼我們是屬於哪個面向的生活型態?

再好的人也是有不能碰的軟弱面(soft spots),照道理,我們是不會去碰他(她)的那個變形金剛的按鈕。但是相處久了,那個礙眼的按鈕好像在自己的眼中放來越大,大到幾乎是他的全身。總是拿壺不開,提哪壺。結果自己的意念與情緒駕馭了自己,我們受控於自已的負面力量而無法自拔。這只是替兩個人製造些不太快樂的時光。

原因是我們是受到自己的心智活動所擺布,很少人能夠有效的管制自己的心智能力。

如果管制心智能力不足,他人的缺陷,開始只是眼中的一閃而過的影像。漸漸看多了,眼與腦好像變成巡弋飛彈,鎖定那目標。再過了一陣子,這累積的影像就成了眼中的塵埃,開始感到澀澀的。再過一陣子,這塵埃就升級為小沙粒,在眼中造成痛苦。但是拿出來一看,不過是個小小的問題。

再從另一個角度看自己的經驗。

大自然再美好,也偶有吞食人們性命的災難。但我們能夠接受並忘掉,常保快樂。為何呢?表面上,是因為我們常常看到想到的是大自然的美好一面,也就去忽略它可怕的力量。內在,我們無力抵抗大自然的力量,我們又承受它的滋養、生長,在照顧與愛的力量下我們傾向於尊敬與距離感,於是我們遠離負面的力量,能得到快樂。

人也是一樣,如果接受人們的本來樣子。練習寬大,就能常保快樂。因為,一個人有美好,也有不好的一面(按自己的標準)。不好的一面,在內在的修行上,是來磨自己的銳角與執著。是來告訴自己,自己的標準自己收著用,不是給別人的。如果實在是造成生活上的諸多不便,只有三種結果,兩人協調做法,或者自己扛下,或者遠離。放下是有三種方式。

人或大自然都有生命,也都是來自神的創造存在體,他們本來就可以表達他們自己。我們自己也不是一樣嗎?剩下的是溝通、包容或遠離。差別是人與大自然無法溝通,也無法遠離,只剩下包容。這給我們一個教訓,寬大包容的心是做得到的,是需要認知。

喜歡與不喜歡,有時候是自己的心情,對方並沒有改變。所以常保快樂,給自己正面的心智力量,比較安全

願我們常保快樂的心,能視而不見,對方做不到的,犧牲自己幫忙去做,是一種愛的呈現,是自己變好,跟對方無關。如果能進一步適度的管制自己的心智能力,漸漸成為心智能力的主人(因為以前一直是心智的奴僕),就能在靈性上獲得進步,生活就會更為舒適,更快樂。

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從一篇演講稿談「觀點」造就靈性成長

2014年 8/15 MCKS生日紀念日,曾在FB登過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令我們想起MCKS曾說的:『每個靈性的修行者都應該在此生留下標竿。』

在一段介紹麥克斯 葛森醫師(Dr. Max Greson, Oct 18, 1881 – Mar 8, 1959))的影片裡,節譯出這麼一段講詞:

『對於每個人,無論你準備好與否... 

有一天我們終將走到終點。太陽不再升起,也沒有分秒、小時、日子....

你所收集的東西、珍惜的、遺忘的,都將遞交給別人。
你的財富、名聲、世上的權力都將消逝成為毫無意義。
人們不因你所擁有的或所欠的來評斷你。

你的怨恨、無力感、忌妒都將消失。
同樣的,你的希望、野心、計畫、工作時間表都將過期。
曾經你所看重的成功或失敗,也將淡出....

你是從那裡來的,是在哪條路上走到此終點的?都不再重要。
你長的美麗與否,聰明與否,也不再重要。
即使你的性別、人種也變得毫無意義。

那麼,甚麼才是重要的?是用甚麼來評價你的一生?

重要的是你所建構發展的,不是你所帶來的。
不是你得到了甚麼,而是你付出了什麼。
重要的不是你的成功,而是你所標竿的意義。
重要的不是你所學的,而是你所教導的。
所謂重要是你每一個正直、憐憫、勇氣、犧牲奉獻的行為成為他人的典範,讓他們得到激勵、得到力量。

重要的不是你的能力,是你的人格。
重要的不是你認識多少人,而是當你離開時,有多少人心中感到失去、不捨。
重要的不是你有記憶,而是記憶中你所愛和愛你的那些人。
更重要的是,這些人是因為什麼而記得你。

生命中重要的不是你的境遇,而是你所做的選擇。』

葛森醫師在1928年前就發現幾乎所有治癒慢性病(包括癌症)的方法,他稱他的發現純屬意外。他曾發表醫學專文,也受邀請在美國國會演講介紹他的發現。在報紙的大量登載,似乎這世界不再有生命威脅的日子。但幾天後他的職業生涯也就告終。這事件本身與事實不是這裡的重點。

他的講詞重點是提醒我們,人終究要面對選擇。要做對的事情,是需要勇氣,勇氣來自太陽輪的高層次頻率的開發。也就是說,勇氣是太陽輪自己的意識,戰勝了自己底層的頻率,例如害怕、危險、缺乏自信等等。這是太陽輪自己的靈性進步。而這進步的源頭,是來自於聖性的意志貫徹到太陽輪的意思。

這就好像,靈性導師的教導,是否能為其學徒所學習、吸收、並實際的用到他的行為上。這是靈性與物質面合一的狀態。是靈性教導轉化低層次的意識走向高的頻率。在佛教稱為渡化。如天主教的上主禱文(Lord's Prayer)禱詞:「在天如同在地」;我們的任何進步就代表我們身上的氣輪也在進步,也代表我們的導師也在進步。這是一體的現象也是狀態,跨所有的空間。

願我們都受到聖性的祝福,並以此文再次獻給給蔡國瑞大師生日紀念日,以及所有的靈性導師與學徒們。

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

「大師」是甚麼意思



人類是有智慧能力的動物,跟一般動物不同。人會發展出技藝(ART)或藝術。

技藝是靠運動肢體練習內外合一才能達到純熟,獲得深奧技巧。即使每個相同的技藝,也會因人而異產生各自不同的純熟領域,所以每個大師都有其個別的專精的特性與技巧,練成的人,我們尊稱之為該門派的熟手或大師,代表他已經出師。這個「大師」也是英文Master的意思,要靠練習才能成就。

靈性領域的大師,他所練習的技藝是為了一個目標:「尋找我是誰」,它的別稱是「尋找神」或「尋找真理」。

透過練習靜坐、練習空境、練習管制自己(有稱之為放下或奉獻)達成內在的祥和寧靜,不為外境所擾,才有可能踏入空境之門。

靈性的大師的另一個同義名稱是「有自制力者」。他能控制他的意念、情緒、行為。

但是,這不代表大師不會犯錯。然而他與我們不同的是,他即使犯錯,也是盡量在他控制範圍下犯錯。在這時空世界,很多事情是沒有所謂的完美,都有「代價」。

因人是智慧的動物,「有自制力者」能運用智慧安排「代價」。因為他追尋的目標,必然有很多的犧牲要面對,有些犧牲,對我們來說,是歸在犯錯類別裡,我們也因此自擾。